從畢氏定理入手,結合學生已經會的色彩概念,練習用粉筆在校園地板上繪製一棵彩色的畢氏樹。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本課程以「結構」為核心,探索花窗的功能、美感與結構,讓學生理解結構對支撐與裝飾的影響,並設計具實用與美感的花窗圖案。
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
以在地農作「鳳梨」為探究對象,以鳳梨纖維入紙、鳳梨果皮拓印提袋,體驗「行走的在地質感」。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極簡攝影與詩結合,完成影像與文字結合的明信片作品。
透過建築案例欣賞與實地觀察,探索生活中的問題,並以建築空間回應需求。
與領角鴞棲息地,結合閱讀與環境教育,藉由校園設計促進學生歸屬感。
觀察校園生態與葉脈,結合版畫與色彩實驗,體驗美感、提升環境感知力。
以月經議題為主題,設計美感廁所招貼,提升校園美感與宣傳效益。
結合釘線畫與在地文化,創作具美感與環境意識的作品。
結合設計思考、植物研究與花磚設計,掌握創造力與設計能力,了解花磚文化。
透過懷念家餚轉化為手繪食譜,連結家人情感,體驗構成與生活美感。
研究步登公寓/街屋變遷,透過繪圖與立體創作反思地景變化,並進行反思與表現。
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
透過黃土水創作探索雕塑語言,結合Sculptura與油土體驗,培養學生美感與生命關懷。
課程結合SDGs11、色彩、比例等設計概念,製作立體模型,實踐社區改造與美感設計的應用。
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Foliage Weaving)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課程結合模板藝術與圖地反轉,創作生態議題圖像,傳達保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