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十五、六歲的高一學生而言,新竹這個城市應該仍有許多未知。「走在新竹」他們需要一張地圖,一張不同於google map那樣鉅細靡遺、無所不包的地圖去發現問題、提出更多對生活的美感提案。我們在整個校本課程設計中結合社會和自然領域課程,引導發現議題,進而進行空間與環境觀察,透過探索竹中校門外的活環境,從通學路徑、或自然環境、或休閒空間,或值得駐足的文化地標等等,進行相關資料的測量蒐集。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環境的美感察覺,培育具「美感」的眼光與累積實質解決美感問題的經驗。
透過黃金比例帶入對「比例」的認知並透過實作呈現比例之美。
將觸覺的質地增加視覺上的質感體驗,讓學生體驗美化的過程。
提升學生對於結構的造型美感興趣,並結合新媒體藝術課程的燈光。
學生能細膩的描述事物紋理、材質、色彩、質感等並練習排列。
了解構成的概念及方式,從生活觀察中啟發對美的思考與應用。
餐具與器皿中的色彩、造型與實物作為配搭,透過擺盤練習了解合宜的飲食文化。
透過學生操作並體驗版面配置的比例關係,製作備審資料封面草圖,了解版面配置的比例影響觀者的視線與印象。
本課程建構學生「構造」為主、「結構」為輔的基本概念,課程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版、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乘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規準。
本課程奠基於理解構成中的物件關係、色彩的調和關係、單一材料的變異性等基礎學習之上。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相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以結構KIT美感學習工具,讓學生體驗同一種材質不同結構造成的不同強度及體驗物品的結構造成的形式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由此知道一張紙會因結構的改變,而產生能與重力抗衡的支撐力,結構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
以『慢美學』帶學生從校園環境察覺,收集自然的質感。透過對物質本身的探討,讓學生可以辨別與選擇一個優質的生活樣式。
讓同學以色彩自我介紹,觀察分析使用色彩的習慣,完成個人特質色彩→色彩組合代表的個人色彩名片。
嘗試利用質感的組合拼貼成一件立體的作品,體驗在光線投射之後更加凸顯的質感表現。
以色彩為引導,引領學生發掘環境色彩的調和性,並且蒐集學校的代表顏色。
生活中除了家以外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就是學校。學校與學生彼此的關係就像是第二個家。因此本課程活動將從環境中找尋題材,喚醒學生對色彩之感受、對生活環境的探索。
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最後試著使用鋁片加上矽藻土,為自己製作質感造型杯墊,在做中學的過程中,不斷實驗、探究材質的可能性,藉由質感的改變,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