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為題促發學生日後在類似情境下思考一件餐具或任何設計的用心。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讓學生理解構成的意義,從生活中發現構成之存在,藉由作品欣賞,透過觀察、分析與練習,提升並培養「個人的美感判斷」之能力。
透過放置物件,使視覺畫面上看起來舒服並感覺到有美的共存。
讓學生討論營養午餐的美好想像,學習美感構面中比例要素,嘗試設計出兼具實用與美感的午餐盒。
透過蒐集各種材料,練習質感的描述表達。
了解套娃的文化色彩配置、圖樣與美感,並透過實作應用色彩。
藉由小報的編輯過程,讓學生發現編排設計的構成元件與美感的基本構面間的多元面貌。
利用比例分割來修飾身形比例缺點,合宜服裝比例彰顯身形特點。
透過分析編排構成練習做中學,進而應用於各種圖文排版的平面設計。
透過對美感結構與使用者經驗的思考,創作瓦楞紙椅。
從質感的觸摸、外觀質感或色彩,以及打光的過程中了解燈飾材料的質感屬性。
在本課程中,以活潑生動的設計,主題比較接近學生日常生活所須的物品為導向。
以錫鑄造翻模技術,將質感物件重新組合,拍攝時利用其他異同質感物品及背景搭配,呈現不同質感效果。
「美感教育」非技術的學習,固本課程著重在建立學生開始對生活中所接觸材料質地的敏感度,並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
透過逛街小旅行,選擇建築物立面(含市招),作為美感構面議題實力。進而以冷凍板製作符合比例的立面模型,以合美感構面原則去改造它-拉皮。課程結束後,模型改造為再利用"再生"之掛飾物件(如時鐘或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