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觀察與社會設計理念,導入「通用設計」的核心精神,透過案例探討、實物觀察與創意設計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設計不只是為多數人服務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巴布狄倫與夢想為主題,規劃9節課的教學活動。
在讀報的堂課中,我們將選擇一位你感興趣的環保學生的故事,透過閱讀內容、查資料、整理重點、動筆寫作,講出他們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 Vol.07 地球護衛隊》為教學主軸,結合數位核心能力(數位閱讀、數位創作、數位思辨、數位分享),透過跨領課程設計,引導學生從我們生活校園真實世界的環境議題出發,認識永續發展的多面向思維。
本次課程以《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第4、6頁兩篇文章為核心教材,透過引導學生閱讀〈聆聽文化裡的不同〉與〈跟爸媽像朋友一樣相處,真的很難做到嗎?〉,培養其對家庭教育、國際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本課程旨在結合社會領域與閱讀理解,帶領學生認識台灣多變且壯麗的地形特色,並透過閱讀與討論,深化對台灣山脈之美的認識與情感連結。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土耳其地下城穴居〉為閱讀主軸,老師帶領國小二年級學生探索神秘又奇妙的土耳其地下城市。
從國際教育的課程-世界的博物館,介紹博物館存在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功能,與結合結合國語課本《建築界的長頸鹿》瞭解高樓建築在現代城市所扮演的功能,最後進永續城鄉的議題。
課程透過閱讀、討論、命題與繪畫等多元活動,和學生討論對美的多元理解,勇敢定義自我,學習欣賞自己的獨特與不完美。
本次課程從學生熟悉的校外教學切入,探索對於朋友的欣賞及喜好,再延續到對於朋友特質的觀察,增加對於自身交友偏好的探索。
二年級的孩子對事事都充滿著好奇心,喜歡觀察與實作等具體感官行動探索世界;對於抽象概念需要透過具體操作或實際經驗來理解。
學期初即發下安妮新聞(第17期)給每個學生。不同於上學期的親子共讀與報紙畫作欣賞、仿作,帶領學生於學期中每個月朗讀安妮新聞中的選文
翻轉藝術視角,走入多重宇宙;從拼貼比較到感官探索,發現藝術無所不在。
配合本校三年一輪的主題「我們來改變」,從認識楷模到楷模學習,進行到自我探索、認識各行各業
本課程透過安妮新聞第四期的《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如果法老王也可以傳簡訊》談符號在訊息傳達中的重要性,並藉由通訊設備(手機→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解說Emoji的變化。
本課程以康軒五下國語第七課〈真相?真相!〉為起點,結合媒體素養教學,培養學生辨識假訊息的能力。
藉由春遊週「跟著職人學功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何謂冒險
本課程以康軒國語五下第二單元《職業任意門》為主軸,搭配校內職業講座與跨領域閱讀素材,引導學生看見多元職業樣貌,並深入了解不同職人背後的故事。
本課程「魚」你共存,守護蔚藍,旨在讓學生認識海洋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並反思如何透過行動守護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