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班長期閱讀國語日報,透過安妮新聞,讓孩子們認識更多的文字,藉此增加孩子們的文字庫,提升學生的寫作與表達層次。
安妮時間第7期以格列佛遊記的電磁寶寶為封面,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包裝與垃圾,探討可回收、不可回收的物件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課程設計以安妮新聞第 8 期為主要素材,引導學生能有更多元且全面的視角,學習尊重他人不同觀點與想法,並培養同理心,來以妥適的心態及行為面對交朋友這件人生大事
本課程為以第7期安妮新聞為出發點,設計資優班自編創造力課程,結合領導才能、環境教育與公民行動,希望藉由環保及海洋生態議題之切入,帶領學生探討目前的臺灣環境或全球環保議題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發現與體會「美」的閱讀經驗,開啟孩子視野,體會美感構成的要素。
藉由安妮新聞和回收大百科的線上遊戲,讓孩子理解回收的價值和成本,結合表演藝術讓孩子發想身體和塑膠的結合與創意,再運用塑膠回收材料結合節慶完成燈飾。
繼 109《安妮新聞》的課程,讓學生關心地球環境問題,接續做了這次「動物狂想」系列的三個課程
閱讀安妮新聞 vol08 第 3 版,選用多色系的多肉植物(或菇類)為主題,讓學生自行設計療癒系花園。
藉由欣賞近代藝術家作品,以及閱讀安妮新聞 vol10,模仿超現實主義創作作品表達自己的情緒故事。
以安妮美感報紙第六期、夏日特輯作為媒介,進行「我心目中的 怪物」想像繪畫創作
從台北到宜蘭|萬用防災課喚醒孩子防災意識_準備專屬避難包╳繪製地圖
台灣是地震、颱風的好發地區,面對疫情、氣候變遷災害頻繁、糧食問題我們必須正視防災準備。
從德國到宜蘭|食物拯救大作戰_看見食物背後循環╳創意剩食料理
從食物生產源頭開始思考剩食問題,檢視每個環節,從不同層級與角度探索。
創作者Sali Sasaki認為,認識傳統文化與自己的根源愈趨重要,孩子應具備介紹來自於哪裡、自己是誰的基本能力。
從美國到宜蘭|從校園出發,創造理想公共空間_公共空間探索╳定格動畫製作
透過跨領域創作者的帶領,認識公共空間議題,學習感受與表達,創作出理想中的公共空間。
從荷蘭到宜蘭|體驗森林教室,到戶外上課去_自然探索課程╳「窺視盒」創作
帶著學童進入自然環境中學習,重現歐洲教育歷史上的一堂「戶外教室」。
面對讀報有些困難的低年級生(二年級),準備實物投影機投影介紹內容引導閱讀。
讀過『安妮新聞』後,選擇最喜歡的版面做圖文分析,並學習運用線上軟體Canva海報
藉由「基本情緒圖鑑」一文覺察情緒傳達之重要性,並以編劇、肢體表演加以呈現。
學生以點線面進行線畫創作,畫出自己面對細菌的微觀小宇宙,最後彼此相互分享。
學生以色彩表示自己對酸、甜、苦、辣的感覺,並進行創作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