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安妮之路

課程資訊
  • 學校:花蓮縣玉里國民中學
  • 教師:蕭心玫
  • 課堂:視覺藝術

課程簡介

本課程結合 16 型人格理論、周哈里窗模型及人物繪畫技巧,並以《安妮新聞》第 15 期《夢想》為核心素材,帶領學生探索性格特質、未來職業方向與新聞媒體的多元價值。課程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安妮新聞》,並與傳統報紙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媒體素養與批判性思考能力。學生完成 16 型人格測驗,透過周哈里窗學習單與同儕互動,增進自我認識與人際理解。接著,學生設計與自身人格特質相符的代表圖案,以視覺化方式展現性格特徵。課程也教授基本人物頭部繪畫技巧(仰視、俯視與三分之四側面),學生運用這些技法創作未來職業插圖,表達夢想與目標。最後,學生透過作品分享與小組討論,反思性格探索與媒體學習的收穫,增強自信心與表達能力。本課程融合藝術與理論,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探索夢想,並提升創造力與視覺表達能力。

課程目標

  1. 學習 16 型人格理論,認識自己的性格特質,並探索適合的未來職業方向。
  2. 理解周哈里窗模型,透過同儕回饋,增進自我認識與人際互動能力。
  3. 分析《安妮新聞》的特色,辨別其與傳統報紙的不同之處,培養媒體素養與批判性思考能力。
  4. 繪製 16 型人格代表圖案,透過視覺化方式表達自我性格特徵與內在價值。
  5. 學習基本人物頭部繪畫技巧,掌握仰視、俯視與三分之四側面等角度的繪製方法。
  6. 結合未來職業想像,創作插圖表達職業夢想,並提升視覺表達與創意能力。
  7. 參與成果分享與小組討論,從多元角度理解自我與他人,增強表達能力與自信心。

教師課後省思

  1. 在這個課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在媒體認識與分析部分的興趣並不高,但他們對《安妮新聞》有著積極的反應,認為該報紙比傳統報紙更貼近國中學生的需求,且圖文設計更加精美。這表明學生對視覺化、與自身生活相關的媒體形式更具吸引力,未來我計劃在課程中增加更多這樣的視覺元素,以提高學生對媒體分析的興趣。
  2. 在 16 型人格測驗的部分,學生普遍對測驗結果表現出興趣,但當結果顯示他們適合的職業與個人夢想不符時,學生感到矛盾和困惑。為解決這一問題,我計劃增加更多引導,讓學生理解人格測驗的多樣性與彈性。讓學生明白測驗結果是探索自我性格的工具,而非決定職業的唯一標準,我會引導學生進一步探討如何結合自身興趣與性格特質,找到理想的職業方向。
  3. 在繪畫部分,學生對人物頭部角度的學習表現出較高興趣,尤其是在仰視和俯視角度的練習中,有些學生創作出具有情感表達的作品。然而,三分之四側面角度的繪製對部分學生來說仍然有挑戰,尤其是在比例與角度的處理上。未來我將增加更多的繪畫示範和分步驟指導,讓學生能逐步掌握這些技巧。
  4. 未來的教學規劃中,我計劃擴展 16 型人格與職業規劃的內容,提供更多職業案例,讓學生了解不同人格特質與職業的契合度。我也將結合心理學與藝術,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探索自我職業發展的可能性。
  • 對策與建議

  1. 增強視覺化材料:使用更多貼近學生生活、具有視覺吸引力的媒體材料,提升學生對媒體分析的興趣。
  2. 加強人格測驗引導:在測驗後進行小組討論,幫助學生理解測驗結果與性格的關聯,並鼓勵他們探索多樣的職業選擇。
  3. 改善繪畫技巧指導:在人物角度繪製上加入更多示範與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技巧。
  4. 跨領域職業規劃:引入不同職業角色的分析,幫助學生具體了解不同人格與職業的關聯。
蕭心玫
花蓮縣立玉里國民中學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