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解剖自然與海洋:從貝塚到花卉的圖案拼貼創作

核心概念
  • 課程中將介紹視覺語言的基本原則,包括色彩、線條、比例和結構紋理的運用,學生將學會如何透過這些視覺元素來傳遞信息和情感,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
美感知能
  • 拼貼技術
  • 色彩理論與應用
  • 圖形設計與構圖技巧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帶領學生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學生將學習如何將來自貝塚的古物、花卉結構及海洋生物等自然元素轉化為視覺圖案,並透過拼貼技法進行創作。在此過程中,學生將不僅學會基本的手工拼貼技術,還會深入了解自然與歷史的緊密聯繫。
學生將探索如何運用比例、色彩及圖形排列來構建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圖案作品,結合貝殼、花卉與海洋文化的意象進行拼貼創作,並將其轉化為插畫形式,呈現獨特的美感藝術表達。
在課程過程中,學生將記錄靈感來源及創作歷程撰寫反思表,透過這樣的過程,反思自己如何將文化與自然的理解融入拼貼藝術中,最終完成一幅充滿個人風格且富有意義的創作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1. 自然與文化知識的整合:學生將對高雄的海洋歷史、貝塚文化及自然生態有更深的認識,並能將這些知識與藝術創作結合,表現出文化與自然交織的象徵意涵。
  2. 拼貼技法的掌握:學生將學習並熟練掌握基本的手工與數位拼貼技術,能靈活運用不同材料、工具和媒材創作圖案,並能有效運用拆解重組、比例調整及多層次設計等拼貼技巧。
  3. 批判性思維與反思能力:學生將學會在創作過程中反思靈感來源及技法應用,透過課堂中的反思與討論,提升批判性思維,並能清晰表達創作背後的概念與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六堂課的教學目標逐步引導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作創作,並且讓學生理解並應用色彩理論、比例設計以及拼貼技法。學生都能有效地將自然元素(貝殼、花卉、海洋生物等)與色彩、比例等設計概念融合。特別在觀察與圖像收集過程中,學生展現了對元素搜集容易卡關,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才能找到適切的圖案。在創作過程中能夠自由發揮,並嘗試不同的色彩和比例組合,顯示出他們對設計原則的理解與實踐能力。特別是在進行小組討論和分享時,學生能夠彼此學習與啟發,增進了創作的多樣性。

課程規劃
  • 01
    貝塚與海洋歷史簡介及靈感蒐集

    講解台灣海洋歷史(基隆、高雄、花蓮、台東)及世界海港歷史脈絡(威尼斯、荷蘭)等,並展示貝塚文化的重要性,介紹貝殼及其他古物,解說海洋文化與自然生態的交織學生進行資料收集,查閱貝塚遺跡及海洋生物圖像,觀察各種貝殼、海洋生物與植物的形態,蒐集靈感。

  • 02
    拼貼技法入門與元素拆解

    教授手工拼貼的基礎技法,介紹如何解構並重組自然元素(貝殼、花卉、海洋生物)的圖形。
    學生將選擇已蒐集的圖像進行形態、不同元素拆解、剪貼,嘗試拼貼美感插畫作品。

  • 03
    色彩與比例的運用

    講解色彩理論及比例的基本概念,探討如何在拼貼作品中運用色彩和圖形比例創造視覺焦點。學生運用貝殼、花卉及海洋生物的圖形元素,實驗不同色彩和比例的組合,嘗試創造具視覺衝擊力的拼貼構圖,並符合美感要求。學生繪製一個以色彩和比例為主要元素的拼貼草圖,為最終作品做準備。

  • 04
    創意拼貼創作與構圖設計

    鼓勵學生運用前三堂課所學的技法與概念,結合貝殼、花卉及海洋歷史的元素,開始製作拼貼作品,將貝殼、花卉及海洋生物的形態進行融合,並加入色彩與比例設計,創建具象徵性與美感的圖案。

  • 05
    創意拼貼創作與構圖設計

    繼續完成拼貼作品,並準備呈現靈感來源及創作歷程。

  • 06
    作品展示與反思

    學生完成作品後進行展示與分享,並反思自己的創作歷程,記錄靈感來源及技法的應用心得。進行小組討論,互相交流創作過程中的挑戰與靈感來源。
    填寫反思表,記錄從課程開始到最終完成作品的過程,並評估自己如何將自然與文化融入拼貼藝術中,以利學習歷程的完整展現。

陳芊妤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