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次課程專注於學生觀察與構成能力的養成,並將這個能力實踐在創作與基礎設計點線面的構成。課程研究對象為學校附近逐漸變遷的地景「步登公寓/街屋」,即是於50年代起,在10到13層樓華廈出現前流行的公寓建築,通常步登公寓/街屋以4層樓或是5層樓樣貌出現,沒有電梯。今日,步登公寓/街屋因使用者添加修建,在城市中顯出生活有機樣貌:屋頂加蓋、鐵窗、植栽蔓延、招牌等等。南港區因為都市更新,不少步登公寓/街屋逐漸邁向拆除一路。在地景消失之前,由基礎設計教育課程,讓學生看到感受到周遭地景變化,以繪圖圖層分析建築立面,汲取構成秩序,製作立體作品,最後後文字結合圖像,以藝術創作手法進行反思結尾。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走出校園,對城市的變遷,以美感技術和眼睛記錄下城市,並在雜亂的城市立面中,找到建築物的立面構成秩序,轉化成結構紀錄與藝術表現作品。預期以上列活動,讓學生對生活周遭環境有感,並能以構成美感作為生活素養之一。
教師課後省思
- 第二節課學生使用便利貼標示教室內的「衍生物」,貼完之後教室到處都便利貼,看起來很有趣,可惜忘記留下照片。這個活動有趣、好玩,又可以讓學生看到習以為常的教室空間內,實際上隨著使用者的變化,所以有許多歷史的累積。
- 讓學生使用描圖紙繪製去做立面的研究,用繪畫、視覺化,動手的方式讓學生去做立面研究,高三的學生做起來也算順手,他們一邊聽音樂一邊畫圖、切紙張,也算舒壓。所以這個方式:描圖紙取代數位繪圖工具圖層的概念,可行而效果不錯。
- 學生做完立體浮雕之後,在原先建築內書寫看法,學生基本上能書寫出自己的看法出來,但是我認為視覺表現的樣貌要再想一想,讓視覺上展出時和立面模型可以更加呼應。
- 做完的時候,學生都覺得成果不錯,也覺得感到滿意。有學生說:「南港的建築,應該要回到社區去展出」。目前這項希望尚未實現,我期待在學生六月畢業前,能將作品實際到社區的替代空間展出。
-
01教室的構成
理解構成要素後,學生找出平面設計中的常見要素,如「對齊」、「重複」、「點線面」、「格線」,並重新整理自己的桌面、班級佈告欄,拍照對比整理前後效果。
在進行大南港觀察後,加入了「教室衍生物的發現」活動。 -
02南港的構成(一)
介紹台灣公寓歷史及其他國家集合住宅範例,探討其在都市發展、防災等功能中的作用。隨後,帶學生走出校園,觀察南港地景變化,並分組紀錄保存較好的步登公寓/街屋建築,並上傳至Google Class。
-
03步登公寓/街屋的研究(一)
全班學生以相同比例尺,描繪步登公寓/街屋立面,並以螢光筆標示增建物,完成研究(一)。
-
04步登公寓/街屋的研究(二)
學生再以描圖紙重新描繪,將不符合構成韻律美感的增建物去除,恢復建築原貌,完成研究(二)。
-
05步登公寓/街屋的點線面構成(三)
學生以圓形、線條、塊面取代立面細節,完成點線面構成(三)。
-
06步登公寓/街屋的點線面構成(四)
學生用單一顏色卡紙完成步登公寓/街屋的立面浮雕構成(四)。
-
07文字裡的步登公寓/街屋
學生回顧課程內容,回答相關問題,並用不同顏色紙卡完成書寫,與同學分享。
-
08符號裡的步登公寓/街屋
學生將文字改寫於方框內,並將作品集結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