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我想要帶著學生,藉由民間燈藝去觀察與分析生活(學校/北港街道)環境中的色彩。在自我觀察的經驗中了解生活中色彩配置紊亂的原因,藉由「張燈結彩」的方法將燈藝色彩運用加以延伸、反思、消化的練習,與上一期計畫中,將北港傳統燈藝更為簡化的在樓梯間壁面區呈現,讓學生去感受並探索如何讓醒目燈藝色彩可以與環境彼此和諧共存,藉由分組合作學習去自主發現色彩要素(對生活面貌質感)在街景中的合宜性要如何配搭,在「校區裝置計畫」中,讓學生藉由前項課程學習中得來的經驗,於校園牆面進行實境試驗與展示,以分組 Show&Tell 校園改造計畫成果發表與分享會。的方式讓更多師生了解美感改造背後 WHY to do 的意義。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從進行校園美感實驗實作活動中實際體驗到,少數人的作為真實影響環境的整體
呈現,絕對須謹慎負責。學生能對生活中的色彩進行討論,具備描述色彩的意象的能力,並能夠
透過配色傳達設計的意圖。也能思考以色彩表達抽象概念,對自己的色彩創作進行闡述與反思討論,
且能透過同理心產生多元的美感包容。
教師課後省思
藉由本次的色彩與構成的學習,我發現了本校學生對於與生活議題有高度相關的課程十分有興趣,和同學的合作學習與討論也能舉一反三,藉由美感之眼的角度去完成作業。在美感課程六堂課的過程中,也學會了觀察與分析所看所見,透過一連串情境脈絡式的學習,內化成美感素養。雖說課程時間的長度並非很久,但學生都能充分體驗,進而讓美感有感。
-
011.
從最孰悉的生活環境街景中進行色彩與質感的觀察描述開始,以世界知名城市影像印刷品上,進行色彩、質感的分析比較,討論視覺傳達如何達成其最終目的,完成自我觀察的色彩與質感的經驗形成,老師引導學生了解何為合宜的色彩與質感,學生將心得貼在美感小習作內。
-
022.
分組以 pantone 歸納對照完成學校一景及街道的環境色彩取景,並讓各分組每人都以拍攝的學校及街道環境色彩的分析,進行城市色彩的質感訓練,並於美感課堂或粉絲頁上分享,進行結彩活動(找出色彩搭配的合宜屬性)。
-
033.
於課堂上先進行校園美感試驗裝置平面圖的解說(課前翻轉學習),之後各分組進行校園的現場踏查後的照片分享(上傳網路),並以描圖紙進行色彩配置的分析,進行小面積大改造的討論(色彩表現的合宜性),分配小組紙上模擬工作並開始計畫製作。
-
044.
以學校樓梯間紙上圖稿為縮影,每組將篩選並規劃的色彩以色紙製作平面色塊。最後於預備實驗牆面上展出色彩模擬圖呈現,各組小小導覽員為同學解說改造所要呈現的色彩配置的訴求重點。
-
055.
學生進行燈框色彩的張布活動,學習色彩與質感的配置選擇並進行創作,經過分組討論提出色彩選用原則及試驗計畫,並在牆面上呈現成果(以試驗為主形成討論議題)。
-
066.
校園色彩質感試驗計畫成果發表與分享會,由各組分配解說員為同學現身說法,解說其中的美感思維與實驗心得(包含未來改進延伸的計畫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