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廢物利用思考、加深在地關懷、學校的認同感、色彩學的技能。
以身體演譯場景,達到與歷史「共時」,運用美感在剪影疊加中創造出一種光景。
觀察自然物、製作畫筆與自畫像創作,結合自然與藝術,培養繪畫技巧與欣賞力。
認識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找出台灣原生動、植物身上協調或衝突的色彩配置,理解色彩在環境扮演的角色。
結合視覺傳達與環境議題,培養創造力、設計能力、社會責任感,和環保理念。
攝影與手工書創作培養美感設計力與說故事能力,參與展示與國際交流活動。
設計「孩童專屬椅」,從需求分析、草圖設計到模型製作,並進行測試與展示。
校園踏查採集創作素材,運用博物學與設計工具,完成具美感的校園生活圖鑑。
學生將設計出具有家族特色的字體和圖形,並將其融入招牌設計中。
天井壁畫課程紀錄學生集體記憶,融合設計與歷史,打造校園認同。
以最少紙材設計出燈泡的包裝,兼顧保護性與美感,同時思考環保與實用之間的平衡。
用「設計思考」和「回收在利用」的概念,在生活中實踐「美感」與「地球永續發展」的精神。
透過生活的體察與紀錄去觀看個人生態足跡,從中去探索產品的生命週期。
學生透過AI工具設計自製圖案、標語,創作文創服飾,並在走秀中展示,增強自信,並可作為高三二階面試服裝備案。
結合色彩構成與光影藝術,設計燈飾表現創意,探索生活與生態共存的價值。
從畢氏定理入手,結合學生已經會的色彩概念,練習用粉筆在校園地板上繪製一棵彩色的畢氏樹。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本課程以「結構」為核心,探索花窗的功能、美感與結構,讓學生理解結構對支撐與裝飾的影響,並設計具實用與美感的花窗圖案。
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