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抽選色彩後,用平塗的方式記錄校園色彩
了解美感教育中質感、比例、構成的概念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建構符合個人身形的服裝美學,進階塑造個人的外在風格。
藉由發現生活中合宜比例的物品,重新創作分例物件中的比例配置。
找出不同的在地文化,進行故事箱的施作:教師先行以太平馬藍為主的植物染與枇杷文化季進行介紹
學生將能透過此次教學描述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及了解材料與技術所產生的質感效果。
學生體驗從軟材質到硬材質的創作改變,透過破壞到建立的過程中思考,創造的多樣性。
覺察生活中的色彩、能思考並運用色彩表達抽象概念 ,且能對色彩產生多元美感經驗。
美感預期成果 對象為國中學生,六堂課無法同時顧到太多面向,因
透過體驗活動讓學生真實探索生活中的不同物件帶給人的不同質感感受。讓學生了解質感的合宜性與適切性。
發現校園色彩調合及衝突配色,學生表達出色彩搭配及對個人的感受、運用討論分析色彩調合或衝突配色。
在本課程中,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結構之美為目標,了解⽣生活中的器物或建築,其美感可能正來⾃自於結構,雖然結構理論上是⼀種理性且攸關功能的設計,但如同⾼第的建築之所以動人,正是結構美學,本課程將使⽤用幾種紙張來練習,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硬度等質性上的改變。
依照具有美感的構成方式,讓學生透過挑選與排列,呈現具美感的擺設陳列,也從中體驗美感的品味。
透過神秘箱的觸感實驗,讓學生說出該物的質感意象,並以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紙張」為題,作為質感改變的對象。
透過實作組合結構體,感受重力在結構中的傳遞,尋找穩定平衡能承重的結構體,並從中發現秩序的存在。
以美術教室為實際的空間案例,重新對空間的色彩提出規劃,試著調色練習並提出何者為美。
認識故鄉結合圖文編輯,提升美感素養與在地認同感,並將構成概念由平面到立體呈現,創作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與餐盒設計。
動腦和動手改造校園指示牌,思考指示牌的色彩配色,除了對色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適合的色彩進駐在各處室的指示牌內。
藉由《紙張的五個故事》操作來探索材質間的合作與衝突,藉由手抄紙製作作為質感體驗,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以達成合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