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藉由美感電子書自學,理解美感的基礎為秩序以及六構面原理原則,並分組進行校園及街區踏查,以六構面為主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攝影紀錄後,於課程尾聲進行「美好校園提案」,以「街道家具」設計為概念,探討空間中的構成關係,發現待解決的美感問題並試圖提出設計方案。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歷史照片為媒介,引導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變遷與環境色彩的觀察,導向色彩基礎配色的感知、發現與討論,並以『調和』與『強調』兩種基礎配色策略進行塗刷實作,讓學生也能獲得真實的塗刷技巧經驗。
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材質之美,從材質實驗中看見偶然形態的美感存在,並思考嘗試以材質表面處理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原本的質感的可能性。
「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將學校豐富的植物生態與美感構面的構成做結合,讓學生從學校日常會用的餐袋,去發想體驗生活的美感課題。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承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標準。
美感預期成果 能觀察環境中的色彩。 能發現環境與色彩的關係。
在生活中發現質感的多樣性會與視覺美感的感受相關,連結對於質感的觸覺經驗進而發現質感對於美的發現。
透過廣泛的觀察,重新面對色彩,並藉由觀察、收集、分析、解構與重新的構成來認識色彩,建構屬於基隆海事的「藍色」。
美感的入門是讓生活有感,從搜集不同質感的經驗來對應出使用者感受的譜系,逐步累積對出生活的美感的使用經驗,並運用質感鋪陳感受的層次性。在人為技術介入材料或基本的材質選擇更替練習,了解當材質樣貌改變後,質感的多元特性將觸及美感的理解層次。
本課程以色彩構面呼應 108 課綱之素養導向,連結學生於七年級所學習的色彩學基礎知識,以「都市酵母」團隊於「台北設計之都」所企劃的「變電箱改造計畫」過程影片為引導,使用日本色研 PCCS 色彩系統之「129a 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針對校園各角落嘗試進行關於校園色彩合宜性之「調和的色彩」的觀察與實作探索研究。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我們藉由觀察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建物組成的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在單元課程當中,讓學生藉由探索城市與生活週遭既有的材料,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差異,進而發現生活中各式的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材質特性與質感,並且能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建立自我的材質的分析標準,進行分解、分類並重組再製,透過解構再重組的過程,刺激學生的美學邏輯思考與個人美感準則,並建立自我的城市微光寓言。
從社會科教科書中學習的統計類型圖表進行美感的比較,讓學生從觀察對圖表美感經驗的描述能力開始,並透過觀察經典案例如何運用視覺化數字視覺化,並且嘗試解構與改變排列翻轉圖表形式,最後在降低雜訊、加強訊息關聯性的調整,學習如何以圖表構成兼顧美感與資訊傳達。
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色彩,運用色彩搭配創作個人旗。
觀察日常生活服飾搭配的色彩,探索其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帶著這些學生達成對色彩的發現及探索,未來
能對自己的色彩創作進行闡述與反思討論。
從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思考色彩的多元差異與意義。
轉化踏查圍籬(牆)的體驗成自我的美感系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