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認識物品表面,因視覺與觸覺關係,對於物品質感所產生之不同感受,間接也影響個人對於物品美感之感受與欣賞
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
經由對紙張質感的認識,能夠意識到生活中質感對自身所造成的影響,同時能感受質感為物件所帶來的美。
利用各包裝材質感特性去賦予新的功能,除了舊材新用外,也要去思考創造新質感材料的可能性。
轉化踏查圍籬(牆)的體驗成自我的美感系譜。
透過石塑黏土及二十四節氣告示板練習,先感受材料質感與文字意義,再以不同質感的平面材質來彰顯字型、節氣與文字的意義。
了解美感教育中質感、比例、構成的概念
探索多種材質/紋理與文句所傳達感受間的媒合度。
發現質感之美,透過身體感知的方式累積質感經驗。
檢視生活中記憶質感運用與生活影響,嘗試再造所需的美好質感。
發現生活中相同材質,因不同表面處理的方式,改變原來質感的例子。
藉由課程引導讓學生學會觀察不同質感的特性,與不同質感之間如何搭配運用的方法
理解「質感」為何物,並知道質感對生活的影響。
以校園服裝材質的「合宜」體驗,讓學生認識「質感」的概念,將美感落實於生活。
藉由異物質感的重新觀察、體驗,累積對各種材質的不同觸覺與視覺感受。
美感預期成果 期望學生能藉由材質的認識,到選用合宜的材質,製
光源(燈泡)與基座的質感與色彩,以裸設計的概念帶領學生去接觸建築的基本元素-水泥,發現裸元素的美感。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
找出不同的在地文化,進行故事箱的施作:教師先行以太平馬藍為主的植物染與枇杷文化季進行介紹
學生將能透過此次教學描述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及了解材料與技術所產生的質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