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紙張的五個故事》操作來探索材質間的合作與衝突,藉由手抄紙製作作為質感體驗,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以達成合宜之美。
運用不同質感的材料,以現成物結合織線、布料包裹身體,扮演人物雕塑,藉由軟雕塑的創作設計了解質感的美感構面。
(摘要)
透過生活環境中的實例,讓學生得以慢下腳步去觀察與發現街區之美,以提升對於學校、對於社區以致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之認同。
以名片設計作為教學主題,並提供不同材質的名片,以期學生能以適宜的構成設計名片,並根據需求選擇紙張。
利用實物與影像介紹自然與人工表現的多元質感,讓學生實際觸摸不同的材質,感受生活中的各種質感。
本設計以「色彩」為主軸、「質感」次之,運用各種材質特點,設計出視覺饗宴的美食。
本課程企圖讓學生發現質感在生活中的細微影響性,引用生活物件與環境空間來讓學生體驗質感運用的差異性與想像性。
從校園質感體驗開始,讓學生以校園中的植物製作手抄紙,課程結合觸覺與視覺的體驗,讓學生瞭解合宜、合目的的質感處理。
透過「質感再現」的方式,把葉子的豐富質感,透過紙材的處理呈現出來。
運用視覺、觸覺將質感轉化為文字進行聯想,以保麗龍板與批土嘗試創造質感,體會質感的變化是否有規律及方式可依循。
從觸覺體驗出發,到視覺化的質感轉移,以多元素材的實作課程設計,讓學生能了解各種質感表現。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