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黃土水創作探索雕塑語言,結合Sculptura與油土體驗,培養學生美感與生命關懷。
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Foliage Weaving)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本課程以生活提袋設計為主,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
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本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並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由色彩及圖標設計來讓學生聯結意義,更進一步思考在生活中可以為未來環境做些什麼?
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
透過人的臉部表情去感知、理解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更能有效學習到察言觀色的技巧。
通過探索美感、藝術和環境永續的主題,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色彩單元,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後,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配合明度與彩度,並融入減塑概念,使學生利用自然植物和食材做結合,學習搭配出無塑的自然風餐盤設計。
觀察生活中質感所代表文化意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質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
透過這門課程,學生將從校園建築/空間攝影中啟發無限創意。以貝歇夫婦攝影作品為指引,他們將培養對校園建築的深入觀察和構圖技巧。隨後,將以所拍攝的作品為基礎,透過構成方式的轉化,第一步如何將攝影作品轉化成繪圖創作為首要挑戰。
從農業廢材,質感特性的認識;經濟作物經修剪枝幹、枝枒作為結構、構造的再運用;最終創作生活中兼具美感與實用的燈具,讓「廢」材,成「沸」靈魂。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藉由「驚喜製造」等單元五感體驗去進行設計,重新喚回感覺與記憶,平衡我們的感官世界,再將鮮活的感官世界帶回現實生活當中
了解快時尚對環境與社會各個層所帶來的傷害,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花的錢,對人類和地球帶來什麼樣正面或負面影響。
本課程希望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可以受到戶外環境的啟發,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紙質燈的設計和圖案。這種結合形式也可以促進學生對於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思考。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資源的珍貴性,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體驗各式紙類浸泡水中逐漸軟化過程,了解不同紙質軟化速度與質感變化,並以平面與立體創作,展示花紋的構成。
透過繪本引導學生理解故事中對於光的詮釋,尋找光的質感,帶入難民議題,使用紙張的特性展現光對「家」的想像。
以布料再利用為發想,組構材質與在搭配過程中學習色彩、比例的關係,從物件的成型過程中能理解結構造型、構造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