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回收紙箱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歸納出紋理和立體構成的基礎概念,創造出具有旋律美感的立體造型。
透過光的裝置單元,學生能理解光線、材料運用,並探索裝置與環境、議題表現之關聯,增進對立體構成的理解。
本校新課程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給高中生選修,連結基礎美感與設計方法,啟發創意思維,提升造形感與設計價值。
碧華國中以公共藝術作品學校大門展開課程,引導學生尊重多元文化,結合校本閱讀,以剪紙創作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合作與溝通能力。
透過SDGs引導學生了解責任消費與生產,並從Paul Klee作品中學習藝術與設計美感。利用回收媒材與燈具改造,展現藝術與循環經濟結合的生活實踐。
日常街道、衣物、窗櫺等皆有獨特質感,易被忽視。課程以實物版畫模擬質感,拓印在陶土上,記錄質感情緒。
質感是物體表面的性質,可透過觸摸或視覺體驗感受。學生製作聖誕巧克力球,探索不同質感。食物搭配物品的構成與質感,創造視覺美感的時刻。
以女性議題為主軸,透過服裝設計探索學生未來職涯發展,並在手作中體會正向思考。 跨域探討西洋歷史、藝術史與服裝設計史,融入性別平等觀念,從商標設計到商品製作教導學生設計原理,結合家政與生涯發展。
課程以植物為主進行一系列實作體驗,以L型資料夾設計結合植物,展現生活美感。透過觀察、描繪、製作植物標本及拓印,深化對植物的認識與了解。
科技不斷發展,人們如何保有主體性?透過藝術家生命探索超自然雕塑的形象語言,學生反思科技對主體性的影響,以攝影、藍曬、淺雕塑創作表達生命教育價值。
學生重塑花器,改變質感,學習生活美學。透過植物選擇與配搭,培養生活關鍵能力。
課程以質感體驗為核心,結合各素養面向讓學生發現、探索、嘗試、體驗,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
本課程結合「美好生活目標」(Good Life Goals)、「生活所需五大要素」,以素養導向,設計4項永續美感創作。
透過本次課程的引導,讓學生學習材料的運用及造型,對於家鄉的特產特色能呈現不同於認知的美感表現。
本課程以體驗天然設色與應用為主,經由茶文化的認識,從不同品種的茶,理解多元的在地色彩與對生活環境共生永續的理念。
從課程中體認更多創意擺盤及食尚風格,發現具美感「構成」的餐桌上風景,了解擺盤亦是種生活、設計、知識與樂趣。
學生經由實地製作漆器的過程中,認識漆藝品,並能欣賞生活中漆藝品的美,進而將自己的作品運用於生活中。
學生從學校建築去觀察縱橫結構線。再從建築中獲得的比例靈感作為參考,進行立體作品的創作。
引導學生認識纖維線材、編織藝術、葉拓敲拓染技法,使用生活周自然或回收素材編織器具,延續物命環保愛地球。
金屬加工之飾品的創意手工藝使用金屬線和多媒材,以工具來創造具有結構和美感的線編織作品,以外在和內在相應的藝術心理帶入課程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