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風鈴和SEL結合,通過質感表現豐富情緒和社會互動的象徵性。質感在創作中不僅是視覺或觸覺的呈現,更是情緒表達的具象手法。
從樹木到樹枝筆、質感與比例關係探討,帶領學生去體會「枝椏所呈現的比例之美」。
思考塑膠在生活中的快速便利造成日後的環保垃圾問題,運用於改造廢棄物,提升變廢為寶的質感。
透過認識材質與殖地、生態場域等,讓學生善用材料創造擬造的白化海洋生態場域。
聚焦生活紙製用品的紙質探究,撕開紙製品,觀察不同紙品破裂面的紙纖維差異,並製作不同質感的紙漿燈罩。
以臺南老屋欣力為主題,帶領同學觀察校園、巷弄,以回收紙作為紙漿主要材質,讓學生以手抄紙方式構成磨石子文創商品設計。
以閱讀引導,讓學生了解窗在用與美之間的多樣選擇,利用透明壓克力片及仿材質紙張創作窗景設計。
以「質感」為線索,帶領學生觀察、觸摸、感受日常周遭的各種材質,並將這些感知連結至生活經驗與記憶。
介紹不同性質的符號、圖示,教導設計思考並引導學生了解版面構成之美學素養。
增加廢物利用思考、加深在地關懷、學校的認同感、色彩學的技能。
觀察自然物、製作畫筆與自畫像創作,結合自然與藝術,培養繪畫技巧與欣賞力。
認識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找出台灣原生動、植物身上協調或衝突的色彩配置,理解色彩在環境扮演的角色。
攝影與手工書創作培養美感設計力與說故事能力,參與展示與國際交流活動。
透過生活的體察與紀錄去觀看個人生態足跡,從中去探索產品的生命週期。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以在地農作「鳳梨」為探究對象,以鳳梨纖維入紙、鳳梨果皮拓印提袋,體驗「行走的在地質感」。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觀察校園生態與葉脈,結合版畫與色彩實驗,體驗美感、提升環境感知力。
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