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環境教育、強化學生環保意識。
找出台灣原生動、植物身上協調或衝突的色彩配置,理解色彩在環境扮演的角色。
攝影與手工書創作培養美感設計力與說故事能力,參與展示與國際交流活動。
透過生活的體察與紀錄去觀看個人生態足跡,從中去探索產品的生命週期。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
以在地農作「鳳梨」為探究對象,以鳳梨纖維入紙、鳳梨果皮拓印提袋,體驗「行走的在地質感」。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觀察校園生態與葉脈,結合版畫與色彩實驗,體驗美感、提升環境感知力。
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
透過黃土水創作探索雕塑語言,結合Sculptura與油土體驗,培養學生美感與生命關懷。
編織裡的幾何學:自然編織之美(Foliage Weaving)
課程探討自然編織之美,結合文化、幾何與永續,培養觀察與創作能力。
本課程以生活提袋設計為主,結合學校特殊專業學科(漁業科)跨領域合作展現學校特色。
透過實作體驗纏繞捆綁的秩序之美,創作一件具有故事與在地意義的稻草桌掃小物。
本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並瞭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由色彩及圖標設計來讓學生聯結意義,更進一步思考在生活中可以為未來環境做些什麼?
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
透過人的臉部表情去感知、理解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更能有效學習到察言觀色的技巧。
通過探索美感、藝術和環境永續的主題,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審美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中的自然環境來取材 ,以自然生態中的花、草、葉為觀察擬態的對象,再進一歩探索日常生活接觸到的容器包裝使用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色彩單元,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後,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配合明度與彩度,並融入減塑概念,使學生利用自然植物和食材做結合,學習搭配出無塑的自然風餐盤設計。
觀察生活中質感所代表文化意涵,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質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