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位於農業小鄉村,週邊有三面被稻田包圍,希望透過課程設計任務行動引導學生觀察周遭自然,認知守護乾淨水資源對農村產業的重要性,並學習色彩搭組成與變化。
將漳和羽球館內廢棄物回收,經過設計再利用,成為實用的媒材,將這份回憶與記憶,以光影故事影像概念來設計
極簡攝影與詩結合,完成影像與文字結合的明信片作品。
透過建築案例欣賞與實地觀察,探索生活中的問題,並以建築空間回應需求。
與領角鴞棲息地,結合閱讀與環境教育,藉由校園設計促進學生歸屬感。
觀察校園生態與葉脈,結合版畫與色彩實驗,體驗美感、提升環境感知力。
以月經議題為主題,設計美感廁所招貼,提升校園美感與宣傳效益。
結合釘線畫與在地文化,創作具美感與環境意識的作品。
結合設計思考、植物研究與花磚設計,掌握創造力與設計能力,了解花磚文化。
透過懷念家餚轉化為手繪食譜,連結家人情感,體驗構成與生活美感。
研究步登公寓/街屋變遷,透過繪圖與立體創作反思地景變化,並進行反思與表現。
課程透過文本激發繪畫創作,結合版面設計與麥克筆繪製,拓展學生創作思維與表現方式。
課程結合SDGs11、色彩、比例等設計概念,製作立體模型,實踐社區改造與美感設計的應用。
課程結合模板藝術與圖地反轉,創作生態議題圖像,傳達保育觀念。
數位影像是同學最容易取得的創作媒材,希望能帶入議題課程,讓影像的內容可以深化。
從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切入,引導學生觀看相關影片進行初步的認識,並思考、探討在日常生活中能如何付諸行動。
透過植物採集排列觀察出植物造型與環境氣候的關係,並加入自我對植物形色的觀察,引導自我感受的抒發。
藉由美感構面學習色彩及美的原理原則,將其配色原理及構成原理,能從觀察中發現配色的慣性及可能性。
聚焦於阿美族的月桃葉編織技法,深化學生對阿美族文化的理解。
透過人的臉部表情去感知、理解他人當下的情緒狀態,更能有效學習到察言觀色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