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色彩理論的基本概念,實際動手幫花束配色,培養學生對於花束設計的美感和創造力。
學生思考如何以包裝材質與色彩的搭配,提升食物的吸睛度及視覺美感,並擺拍攝影。
從顏色與異國文化出發,了解顏色、文字與語言的關係,以月曆為主題,讓學生共同創作異國文化月曆。
從探索生涯為主題,佐以資訊視覺化的設計概念,運用CANVA軟體中的色彩與構成,讓學生了解適宜的圖文編排需具有統一性。
結合「色彩學」及「美的原理」,讓學生觀察花磚常用的色彩及畫面構成方式,並實際調出不同彩度、明度的色票,構成創意花磚。
透過發現食材中色彩、排列及質感選擇能為吃帶來美感與價值上的學習。
本課程的核心為觀察環境中的植物色彩,應用傳統手工刺繡繪技法,結合花卉線條觀察與描繪的構成,兩者合一呈現色彩與型態質感之美,完成生活中欣賞的書籤,呈現欣賞與實用的作品。
從圓形的特性,以不同色系、大小的圓點組合,探究圓在平面空間構成的美感方式。
以「推測未來的設計」為專題,以色彩、比例及構成融入VR運用,想像30年後未來世界。
引導學生將英文字母轉化為幾何圖形的構成概念進行造型聯想,觀察環境中局部構件與英文字母圖樣關聯性。
分析環境色彩,以情緒、季節為主題,將色彩與質感表現融入於設計作品中。
從傳統花磚的設計紋樣了解圖飾與文化的關聯性,以孔版印刷印製帆布袋。
以簡化的擺設模擬,擴大至對周遭環境的關照發想,在新舊建築、文化下討論「合宜的地方味」。
觀察從自然到人為的建築色彩,導入視覺美感原理,培養學生對配色、調色的評價與能力。
程初始從在地的「鐵花村」及「微光集」的攤位,引導學生分析攤販與市集的差異性,覺察色彩與質感對於主視覺構成的重要影響。實務演練分為「物件擺設構成練習」、「物件陳列構成練習」及「銷售會的桌面風景」三個階段,引導學生體會「陳列不只是擺放,而是透過有目的的展示設計,刺激或促進某些行為/思考」。
以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及分布帶入課程,介紹台灣各族不同文化下設計出的傳統圖紋,講解傳統圖紋的設計靈感源自生活何處,並以排灣族文化特色舉例如何蒐集資料,讓學生撰寫學習單,以學生自身族群認同來蒐集該族群傳統文化及圖紋資料設計新圖紋,並將圖紋轉印到板材上雕刻出來。帶入四方連續圖紋與二方連續圖紋排版設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色彩學概念自行配色設計版面,以自己雕刻出的圖紋章於帆布提袋上,將連續圖紋排版來設計自己的提...
本課程先以設計師運用藍曬法記錄植物影像;與植物學家以藍曬法製作藻類標本照片做對比,讓學生理解科學和藝術是兼容的,以引發學習動機。其次,將普魯士藍的化學反應原理、藍晒圖之應用及製作流程做介紹,讓學生理解藍曬圖原理,並透過簡單的藍晒實作,讓學生明瞭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及美學。最後,針對美感主題讓學生運用藍曬技法進行色彩、質感、構成等構面設計藍曬作品,藉STEAM跨域思維,完成深具科學特色之藍曬藝術作品。
牆面設計是室內設計的一個元素,它能夠增強空間的視覺美感與功能性。透過『校園意象打卡牆』的課程單元,學生以他們日常生活的校園環境,選擇適合創作的場域,並結合過去所學的美感構面應用(色彩、比例、質感、構成),設計思考受歡迎的『打卡牆』,體現創作歷程,從實作中思考構面的組成,累積創作經驗,並觀察公共藝術創作與人的互動關係,培養對生活情境的感知力。
運用實景攝影中的光影、色溫、構成等構圖元素,觀察光影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由光線、色彩與格線構圖引導學生認識影像之美,感受不同的構成方式造就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