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了解道路設計的基本要素,強調安全在公共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性,將設計圖進行3D實體模型實作。
至校園周遭進行文化資產社區走讀,分析街道建築與傳統文化色彩的異同,運用材質與配色概念重構街道景觀。
從「痣相圖解」、「相由心生」等課程引導學生觀察五官特徵,導入色彩構面、重新組構臉型,思考色彩與自我的關係。
運用隨處可得的織品與纖維素材,藉由穿織與編織的技法組合,覺察協調或特殊的紋理構成和色彩配置。
以「西北雨」一文的圖像元素,結合語文、視藝與理化跨域,從大武山稜線的觀察、雲的形成等進行創作。
以色彩為主題,透過觀察動植物的色彩特徵,結合美術與生物學,幫助學生理解色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課程以「貝塚、解剖、花卉、海洋歷史」為主軸,以拼貼藝術探索高雄海洋歷史與自然生態的交織與象徵性。
透過「對地球表達善意的選擇」引導學生對商品進行觀察分析,並歸納出自己在做出消費選擇前所思考的要素。
以世界珊瑚礁日與世界海鳥日為主題,以搓針代替畫筆,羊毛代替顏料,再現珊瑚之森、海鳥之境。
結合語文、視藝與表藝,從文本中提取色彩意象製作服裝道具,需符合道具構造需求,完成符合情境之演繹。
思考金門藍孔雀的生態角色,藉由不同的媒材讓學生觀察孔雀羽毛的色彩配置,結合海報設計進行成果展示。
將風鈴和SEL結合,通過質感表現豐富情緒和社會互動的象徵性。質感在創作中不僅是視覺或觸覺的呈現,更是情緒表達的具象手法。
以「Where is your finger?」調色任務,挑戰調出、辨別同色系中些微的差距,透過「把舊愛變永恆」儀式,把玩具鑲進同色系畫布中。
以花磚圖案作為生活色彩的呈現,探索色彩的象徵意義,將代表色融入拼貼設計,具體呈現花磚圖案。
以原住民族服飾為主題,著重觀察服飾中的色彩、圖案和造形,探討其文化象徵與意涵,運用所學的設計原理進行紙膠帶平面設計。
以臺南老屋欣力為主題,帶領同學觀察校園、巷弄,以回收紙作為紙漿主要材質,讓學生以手抄紙方式構成磨石子文創商品設計。
帶領學生以手機紀錄嘉義公園人文與植物生態,透過色彩分析、使用Canva編輯的嘉義公園色票進行拼貼創作。
結合在地信仰虎爺與石虎保育,從生活信仰到生態保育,利用信仰的色彩意涵完成立體雕塑。
以藝術觀點討論國際衝突,透過鑑賞與設計,根據自身對於戰爭的感受進行上色,作品將能呈現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及運用與基本構成。
藉在地走讀與設計了解梧棲的故事與特色,埋下永續城鄉的小小種子與對未來生活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