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裝模作樣
藉由生活物件尺寸的測量,讓學生發現身體與物件比例的關係,再進一步透過分隔板的拆解組合,並觀察不同用途的抽屜空間,找出對應於物件的收納盒比例模矩尺寸。
適切的比例之美
校內舊建築之遺跡<羅馬柱>是學生每日上學必經之途。本單元將引導學生開啟生活中有感的觀察。以「比例構面」切入,解密與分析校園「羅馬柱」與經典建築作古今、東西連結。接以課程平台,美感比例作為探索,學生透過不斷調整的過程,親身體驗比例的各種可能,進而認識比例。
戀戀中港溪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我的謝師宴
讓學生當一個饗宴企劃人,與綜合領域的家政課,做跨域的課程合作,共同設計9下的謝師宴,學生須了解餐桌上的食材、擺設和餐具間的合宜性,先擬定菜單的樣式、設計menu,注意食物色彩的運用,再利用色彩、構成與比例等構面,去設計杯、盤、碗、碟、罐的圖案,讓學生觀察與體會盛放食材時的空間氛圍。
美感比例立起來
讓學生了解比例是影響美感的重要關鍵因素。比例構面課程透過對自身身體或物件長寬實際測量,探討對於身體及各部位或物件之間的比例關連性,分析討論自然界物體中存在的黃金比例對我們的意義、生活中適當的物件比例及藝術家討戰我們的認知比例經驗等介紹
生活比例的美感
本課程先以點單的活動介紹分析物件各部位之間比例的方法,加強學生分析比例的能力。接著學生繪製出街道的黑白立面圖,實驗合成各種面積大小招牌與建築立面的組成方式,在能見度和整體和諧美感兩者需求之間,調整到合乎秩序、整體的合宜美感。最後藉由團體交流分析和討論美感成因,協助學生理解合宜的美感是經由妥適調整物件比例來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