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生活比例的美感

核心概念
  • 藉由測量、攝影等方式,分析日常空間中視覺感知道的物件之間的比例關係。
  • 理解合宜的比例安排能產生視覺美感,生活中的物體搭配,也會隨著比例調整,而產生不同的美感。
  • 美觀的生活環境人人皆愛,但唯有透過細膩的搭配與堅持美感,才能維持空間的宜人舒適。

課程概述

本課程聚焦在「物件之間的視覺面積比例美感」的分析與營造的體驗。接續上學期的「構成」,進展到「比例」。本課程培養學生分割物體與比較「比例」的能力。讓學生理解:「生活萬物是可分割的元素,透過良好的構成與比例調整,可達到合宜的美感體驗。」
  臺灣建築基地狹小,雖有法令規定,但店家往往為了爭取能見度,任意設置招牌,過大的招牌遮住了原有的建築立面,但招牌過小,又失去能見度。街道上大小不一招牌的混亂比例,造成生活環境視覺美感低落。
  本課程先以點單的活動介紹分析物件各部位之間比例的方法,加強學生分析比例的能力。接著學生繪製出街道的黑白立面圖,實驗合成各種面積大小招牌與建築立面的組成方式,在能見度和整體和諧美感兩者需求之間,調整到合乎秩序、整體的合宜美感。最後藉由團體交流分析和討論美感成因,協助學生理解合宜的美感是經由妥適調整物件比例來營造。

美感預期成果

  1. 提昇學生找比例的能力:日常生活中長度、寬度、部件看來都是同一整體,學生將經由課程理解如何分析物件本體各部件,或是物件與物件相關的比例關係。
  2. 學習調整比例以尋找合宜美感的能力:比例是可以調整的,即便只是一點點的差異,仍然能給人不同的感受。合宜的比例美感依照當下環境條件所影響,在課程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將能獲得調整比例營造美感的心得。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1. 學生程度不一,操作進度也往往不一致,只能盡量拉長操作時間,並簡化操作步驟。
  2. 盡量多留時間給同學討論,並提供學生可行的討論方向與具體問題,可避免學生的討論流於聊天閒談。

 

未來的教學規劃:

  1. 未來將改以同樣有影像合成功能的開源軟體進行教學,避免使用過郁昂貴的授權軟體。
  2. 未來將同時要求學生報告投影片之美感,雖然與本課程的比例美感操作較無關聯,但依然為教學過程中值得要求的項目。
課程規劃
  • 01
    透過分割物體造型,獲得各部位的比例關係

    本活動協助學生認識簡化生活的畫面或造型的方法,理解分割整體的方法,以及製作課程所需之工具。

  • 02
    實際應用網格比例分割片尋找面積的比例

    各組交流成果,參考別組分割方式並說明做法與理由。

  • 03
    透過實際操作美感的實驗,發現圖片中的造型比例

    各組使用Photoshop實驗不同的比例組成

  • 04
    透過調整造型的實驗,發現圖片中的美感造型比例

    合成2 張立面與招牌的合成圖。用網格透明片記錄不同圖片的面積比例。

  • 05
    相互交流成果,並討論整理出有關比例美感的心得

    比例美感討論與反思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