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食物大小知多少?
課程設計將學生生活中食用的食物作為測量物,讓學生觀察食物的造型特徵,以利於學生之後描繪的精準度。課程中加入了3D列印的技術,先畫出縮小比例的食物,從平面進階到立體的的圖形創作,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概念。
嘿~你在看我嗎?
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教室環境的探索,並將環境、本課程以不同事角觀察環境開始,引導學生趴在地上、躺在地板或是趴在桌子上往下看,教室有沒有長的不一樣。引導學生開始思考,不只是視覺比例的改變,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改變。最後利教室課桌椅的桌腳,個別畫上縮小比例的建築圖案,讓教室的地板上呈現一幅「躺在地板上才看得到」的城市街道景觀。
工作服•布服
在學校裡,學生進行陶藝課、版畫課、木工課、烹飪課等,都需要穿著圍裙進行,大部分學生可能會拿家裡的煮菜圍裙來應付,但其實在不同課程上所需功能不一定相同,讓學生就學校現有課程所需,設計適合該專業課程中適用的工作服。
植尺大開
細心研究一種植物,查詢該種植物的相關資料,並搭配行動載具顯微鏡進行微見觀察, 將查詢資料彙整,以科學繪圖的方式製作植物圖鑑。再加入科學繪圖之植物圖鑑,進行圖文編排,將簡化之圖像貼於生活科技課中所製作之燈箱小屋,透過課程成果進行校園環境改造。
破立摺揉皺
分享異材質特性、結構、構造的關係,讓學生透過摺紙遊戲與紙材應用,經由實作的歷程強化結構與構造要素的方法,進行造型美感的對應關係,設計出簡約服衣作品,在材料上達到有美感的設計。
舊愛譜新歡
以「稻香米食饗宴」為題做整體美感經驗的分享和體驗,從轟米香的「聲音」連結到色彩、質感的對應,以及從米香的原味到過各種食材色彩、質感的包裹體驗連結到色彩、質感的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