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合文造字-比例
本單元著墨學生先發現與觀察日常生活比例,一開始希望學生在這個學習階段中了解比例構成與環境生活尺規以及美感構成的關係,我們在課程規劃上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分組討論和紀錄人的比例尺度。
比個美例構美例
討論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飲料包裝開始,學校的合作社或超商所販售的飲料容積與外觀包裝的比例,透露出各種比例的巧思,使學生透過實際測量與紀錄,相同容積卻因不同的飲料包裝之高、矮、胖、瘦比例,給予的視覺上的差異,從比例KIT的操作回應至日常生活當中的穿衣技巧,發現身高比例與腰身位置所造成的身長視覺差異,以及相同高度的比例區塊內切割成不同幾何圖形與人的感受。
我的比例穿搭美照
透過測量身體,比對體型常模,認識自己的身形,讓學生多次練習尋找適合自己的比例穿搭;以上下身服裝的比例改變-腰線位置、上衣長短、長短袖長、長短褲長與褲型、或到鞋款高低,都有可能影響穿搭的比例感受?發現色彩也會影響視覺尺度,學習運用色彩表現身形比例美感。
面紙盒36計
參考2019金點新秀設計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面紙盒36計,讓學生在了解紙的立方體結構的各種承重能力後,設計出能承裝學生上學時間使用的各種物件的紙盒設計,並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與物件的關係,並了解結構在生活當中的運用。
食物大小知多少?
課程設計將學生生活中食用的食物作為測量物,讓學生觀察食物的造型特徵,以利於學生之後描繪的精準度。課程中加入了3D列印的技術,先畫出縮小比例的食物,從平面進階到立體的的圖形創作,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學生的空間思維概念。
嘿~你在看我嗎?
讓七年級的學生對於教室環境的探索,並將環境、本課程以不同事角觀察環境開始,引導學生趴在地上、躺在地板或是趴在桌子上往下看,教室有沒有長的不一樣。引導學生開始思考,不只是視覺比例的改變,也可能是彼此關係的改變。最後利教室課桌椅的桌腳,個別畫上縮小比例的建築圖案,讓教室的地板上呈現一幅「躺在地板上才看得到」的城市街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