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美化學校環境,讓學生可以將美術課程跟校園生活產生連結。將美感的構面運用在校園生活中,藉以陶冶學生性情,並提升學生的美感素養。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地圖為基礎,透過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等組合,搭配家鄉意象的色彩組合。
以創意發想-「美好生活提案」為經,「生活小吃質感變身」為緯,協助學生去蕪存菁,整體課程如何成形,協助學生探索及瞭解,讓學生從活動中去獲得「美」裡面所包含關於色彩、比例和質感…等的創作經驗,轉變成為國中生版的「美好生活提案」
透過花卉植物觀察,了解色彩以及明度彩度的微妙差異,並練習色彩安排及調色能力。
以色彩為課程主軸,從台灣的自然環境,體會大自然之美,並反思生活場域的配色問題,進而理解色彩在人為環境扮演的重要角色,開啟學習色彩的動機。
感受校園空氣草香蟲鳴鳥叫操場熱情氛圍校舍光線美好,蒐集色彩及感受,教授色彩構面單一色調調和及衝突色調調和,作為美感秩序教學的工具,學習手機軟體分析色彩,教授環境色彩的歸納。
運用植物染為主軸,讓學生了解染料的製作流程、色彩的色系變化,了解在地染材植物及其應用,並強調天然、環保的概念。
配合學校老舊廁所整建計畫,連結上學期的構面學習,兼顧學校環境和需求、在地文化及整體校園視覺美感。透過「境教」提升學生對自我學習環境的認同感,讓日常生活的不再單單是日常,有多些美的探索,就從廁所開始充滿師生共同談「美」的記憶發源地,營造具有美感之情境場域。
籍由不同素材應用,引導學生從探索光影間的變化,產出具穿透性及可互動的作品。
先從光線去觀察疊色後的顏色,學習色彩的搭配。再透過一層層畫幕交疊累積出色彩的層次感,搭建色彩隧道。
引導學生從環境中觀察合宜的配色,並應用於手工皂色彩及製作計畫之中。
觀察校園場域色彩,並根據場所精神配色、造型,以黏土製作符號元素裝置於盒中。
從飲品包裝分析色彩意象,觀察並設計出與飲品色彩或味道相配的美感包裝。
利用色票對環境色進行分析,應用和諧色與衝突色,轉化為廢瓶罐改造的美感經驗。
認識色彩與色票,並分析校園中的色彩分布,進行調色與搭配練習。
運用APP進行環境色分析,將配置原理應用於學習單,經由原始對照感受美感差異。
以活動方式導入色彩觀察,讓學生分析並發現色彩美,培養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結合對校園的情感,採集分析校園環境色票,製作能喚起校園記憶情感的筆記本。
利用光源進行動態創作,探索光影塗鴉結構與風格,進行構成的思考與實驗。
由食材本身的色彩、質感特性引導學生認識、觀察生活中的美感元素,再讓學生藉由擺盤的操作練習美感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