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教育的課程-世界的博物館,介紹博物館存在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功能,與結合結合國語課本《建築界的長頸鹿》瞭解高樓建築在現代城市所扮演的功能,最後進永續城鄉的議題。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透過閱讀、討論、命題與繪畫等多元活動,和學生討論對美的多元理解,勇敢定義自我,學習欣賞自己的獨特與不完美。
本次課程從學生熟悉的校外教學切入,探索對於朋友的欣賞及喜好,再延續到對於朋友特質的觀察,增加對於自身交友偏好的探索。
以安妮新聞 5535 Week50-02期的內容「野心太大?行為經濟學助你設立新年目標」,結合共讀書籍《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單元「達成目標的棉花糖」。
本次課程以教育部《安妮新聞》報紙為美感教育核心教材,透過結合語文學習與資訊科技應用,引導國小中年級學生進行「心的小船」詩歌創作與數位圖文設計。
此為高二國文科課程內容楊牧〈水之湄〉、楊牧〈孤獨〉、杜甫〈石壕吏〉、黃庭堅〈寄黃幾復〉、丘逢甲〈離臺詩〉、張李德和〈畫菊自序〉、李煜〈浪淘沙〉與辛棄疾〈破陣子〉等的延伸課程。
二年級的孩子對事事都充滿著好奇心,喜歡觀察與實作等具體感官行動探索世界;對於抽象概念需要透過具體操作或實際經驗來理解。
學期初即發下安妮新聞(第17期)給每個學生。不同於上學期的親子共讀與報紙畫作欣賞、仿作,帶領學生於學期中每個月朗讀安妮新聞中的選文
結合安妮新聞的數位篇章閱讀,運用CANVA進行獨一無二的窗花袋創作說明。
翻轉藝術視角,走入多重宇宙;從拼貼比較到感官探索,發現藝術無所不在。
在代理導師一個月期間,透過本校每週四早自習為中文閱讀之日,導入「安妮新聞─聆聽特刊|聆聽」,搭配自己設計的提問單,引導學生閱讀、思考書寫,最後藉由學生的自我分享,促進彼此間的聆聽。
「天天紀念日」的課程目標,希望學生透過閱讀來進行文化探討、達到個人成長。
主要透過回顧、記憶與注視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將文章的主題與自身生活連結,找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記憶和日常時刻。透過寫作和思考培養對當下的欣賞, 學生能夠說出正向看法、提出日常經驗的自省。
主要透過回顧、記憶與注視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將文章的主題與自身生活連結,找出對他們而言重要的記憶和日常時刻。透過寫作和思考培養對當下的欣賞, 學生能夠說出正向看法、提出日常經驗的自省。
本課程為結合生活科技、健康體育與藝術領域的跨領域校本特色課程。以學校旁的石光古道走讀為主軸,延伸出「友誼與自我挑戰」的創作主題。
配合本校三年一輪的主題「我們來改變」,從認識楷模到楷模學習,進行到自我探索、認識各行各業
本課程透過安妮新聞第四期的《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如果法老王也可以傳簡訊》談符號在訊息傳達中的重要性,並藉由通訊設備(手機→智慧型手機)的發展解說Emoji的變化。
本課程以康軒五下國語第七課〈真相?真相!〉為起點,結合媒體素養教學,培養學生辨識假訊息的能力。
藉由春遊週「跟著職人學功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何謂冒險
本課程以康軒國語五下第二單元《職業任意門》為主軸,搭配校內職業講座與跨領域閱讀素材,引導學生看見多元職業樣貌,並深入了解不同職人背後的故事。
本課程「魚」你共存,守護蔚藍,旨在讓學生認識海洋生態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並反思如何透過行動守護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