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以探索微觀世界與超現實主義的結合為主軸,旨在引領學生從科學與藝術的交匯中發現創作的無限可能。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以觀察工具以及使用工具為主軸,引導學生認識常見的生活工具,完成以「工具」為主題的短詩創作。
透過照片,從感受到推敲畫面訊息,再探討事件背景帶入關於《世界人權宣言》。
以SDGs11項:永續城市與社區,認識世界特色建築與現代建築設計師,製作學習單讓孩子提出校園空間改善方案-性別友善廁所。
小組討論發現的刊物優點,結合專欄探討穿搭哲學聯想漢字產生多元的字體型態,嘗試用多元素材的拼貼方式做出漢字質感拼貼,最後結合紙扇水墨體驗,帶外籍學生認識中文姓名的意涵。
先經由讀報開始促進學生發想,再更深入介紹建築師銜接實作課程,最後經由與學生討論後共場協議製作燈箱。
搭配平板與美感教育結合,讓學生藉由科技輔助自主學習,運用學習單了解自拍拼圖與詩詞搭配的方式,做出專屬雲林特色的圖文創作。
版畫課程「臺灣神獸」中構圖的部分運用安妮新聞中「台島神獸誌」,
練習構思圖案、刻版與印刷讓學生更了解單版複刻流程。
練習構思圖案、刻版與印刷讓學生更了解單版複刻流程。
由美感課程的「構成」理解:聚斂式與發散式排版,帶著孩子在報紙閱讀的觀察中,試圖找到自己讀取觀看世界的方式並綜合自己開啟的美的發現,教室提供多樣媒材的表現工具,排列出主從關係,對稱、均衡和格線位置合宜的報紙。
透過安妮新聞版面構成的引導,改良國中生涯中印象深刻的隔宿露營活動「畫話隔宿露營」心得報告。課程先從「閱讀安妮新聞」開始,比較討論安妮新聞和一般的雜誌、報紙的編排有無不同。接著,「猜解安妮新聞」找出版面的「隱藏線」,並觀摩其他版面編排的參考圖片,經過配置練習後,最後將自己的「畫話隔宿露營」心得報告重新版面編排改造。
以安妮新聞中的多元科普知識作為「發想起點」,搭配學習單的書寫、網路資訊延伸搜尋,挖掘有趣的風格造型創作思考點,並透過空間機能與需求探討的學習單,讓學生分析出空間中的務實需求。透過安妮新聞的內容,讓學生開拓教科書外的眼界,補充了職校學生較缺乏的科普閱讀。
向學生說明「形式」之於「閱讀理解」的作用,開啟學生對「圖文形式的想像與理解」。
本課程試圖仿製安妮報紙Vol.4第10頁裡面的排版和專文內容形式,請學生分組製作屬於自己的專題版面,呼應英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英語文的閱續能力及跨文他的理解能力。
帶領學生閱讀一到五期的安妮新聞,由全班學生票選出最有興趣的部分,深入介紹或探討不同主題的內容。接著利用孩子感興趣的表情符號、「我站在屋頂上,想大聲說的話」、「來蓋自己的秘密基地吧」等不同主題發展不同的教學內容。
引導學生觀察安妮新聞封面的構成設計,分析安妮新聞封面圖案構成,使學生從中學習什麼是適合的、有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美學習歷程,最終能自主體會到美感差異有其因果及美感要素的重要,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美感體驗,促進美感經驗交流。
課程以 2025 年雙北即將承辦世壯運,同學想要介紹哪些雙北的景點與文化給外國朋友們為情境,引起學生的創作動機。
透過觀察「安妮新聞」的版式設計,找到符合「美的形式原理」表現之處。透過徒手繪製的方式,將觀察到的結果畫在領域記錄本內以及就刊物內最喜歡的插畫,將其臨摹於記錄本,並寫下喜歡的原因。完成之後,同學兩兩彼此分享學習心得、互相欣賞同學們的學習記錄成果。
學生事先為一系列創作過程拍照紀錄,填寫文字紀錄,作為報紙編排的圖文元素。以兩種相異紙本實體報紙讓學生自行比較,透過手觸眼見直接發現,教師再統整分析。再借用美感字體排版歌重點提示,希望能讓學生自覺發現怎樣的編輯才具美感。
從《安妮新聞》第四期的封面有許多表情符號及顏文字,連結平時學生在通訊軟體中的喜好使用,讓學生快速進入狀況。運用ORID焦點討論法,觀察封面上的圖形符號與色彩、進一步描繪自己的感覺感受、再來詮釋以往使用表情符號的經驗,並分享給同組同學。第二堂課結合廣告品牌訴求,利用上一堂文字創意設計的方式,分組設計各組抽到的廣告金句。
教師以台灣一般新聞報紙、美國報紙範例、安妮新聞三者做資料蒐集與排版範例的比較。針對這三者的排版介紹、整理該份報紙編排特色分享、為自己的繪本作一篇專題報導並以海報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