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自然課在植物篇中與校本食農課程結合下,前兩週安排學生學習種植植物(黑豆及油菜),並觀察植物成長周期。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此課程活動第一部份利用第 7 期安妮新聞內容引起學生對於環境中垃圾的關注,引發對本主題的學習動機(真的是垃圾嗎?)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聆聽特刊的〈探索臺灣聲音地圖計畫〉,聽見「臺 灣」,進而連結社會領域的學習,用不同的角度閱讀與認識自己的家鄉,打開五感,好好聆聽我們生活的所在。
本課程以「海底博物館」與「海洋生態保護」為主題,透過閱讀與藝術創作,培養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懷與創意思考能力。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冬季特刊第4版《體驗不同的元旦習俗,找回你的能量》為班級共讀文本,結合閱讀與數位工具應用,打造一個整合性的學習體驗。
因為本學期課程時間剛好會遇上聖誕節和新年2個節日,故本學期申請安妮新聞冬季特刊,讓學生閱讀應景的篇章,並搭配英語文課程介紹的萬聖節、感恩節等節慶,了解外國文化,並討論跟台灣習俗的異同。
這一堂課利用”The Dot”繪本進行課程,課程後讓孩子們利用粉彩筆、色鉛筆、蠟筆、點點貼紙進行課後實作,了解自己的創作能有意義與價值。
利用冬季特刊,來讓學生了解節慶(特別是過年春節的傳統文化),也體驗各國對同一慶典不同的慶祝方式。
介紹曼陀羅(九宮格)思考法的緣由與運用,還有各科使用的範例介紹,接著將學生依座號分組,讓學生練習將看到的故事填入設計好的九宮格學期單中。
參考教學指引提示的引導程序,先讓學生對這份報紙的封面感到好奇,接著請學生表達對角色、場警、物件、顏色的感覺和看法。然後,我帶著學生一起瀏覽報紙的每一頁主題,引導他們去思考太空有關的議題。
課堂中以先從認識安妮新聞開始,介紹並讓學生接觸,再藉由分組共同討論出報紙的不同,再深論這樣的不同有什麼原因,藉此幫助學生提起興趣與認識報導文學。
本課程透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孩子們認識情緒、學習察言觀色、掌握適當的發言時機,並運用「我訊息」技巧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堂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安妮新聞》與《國語日報》的比較,探討新聞設計的初衷與表達方式。
課程活動以安妮新聞第二期 vol.2 海克爾的系譜作為學習材料,先引導學生閱讀封面的世界,這是台灣館在安古蘭創立七年來,第一位拿下獎項的台灣漫畫家。
學生將以自己的興趣和個性為基礎,設計出一套獨一無二的英雄服裝。鼓勵學生在校園內尋找可利用的素材,例如紙張、書本、塑膠瓶或自然資源(如樹葉、花瓣),並將其轉化為一套富有創意與環保概念的洋裝。
結合英文課程U6,在學習完服裝的許多單字後,接著帶入介紹「美感」的重要性及在生活中造成的差異,也讓學生對安妮新聞有些概略的基本認識。
本課程以「周哈里窗」模型為基礎,透過趣味學習單和互動活動,引導六年級學生認識自己,發掘潛在能力,並初步探索夢想職業。
生共讀安妮新聞第十二期,以安妮新聞為主軸,透過安妮新聞生動有趣的師生遊戲互動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自身創意在日常生活中,並期望學生能在各項活動中展現。
本次情緒卡的課程設計為請學生畫出情緒圖鑑,接著透過互相分享、猜測來覺察該情境中可能會有的情緒。
將每週三的早自習共讀時間與「閱推」活動相結合,向學生介紹《安妮新聞》。這項安排旨在透過多元且深入的新聞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