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讀報,了解工具對工作的幫助,並請學生思考上學/自然課程,所需具備的物品為何,從「上學好朋友」、「自然課好朋友」來探討所需物品。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結合四下水域環境的課程,透過安妮新聞水壩工程世家—河狸的介紹,了解河狸的生活型態,從動物特徵、生活習性、環境破壞一直到生態平衡等議題,做初步的了解。
本次計畫結合國語/綜合與閱讀課程、以及本班原已施作之讀報教育和多文本閱讀教育、青少年人才培育計畫之計畫小達人,希望促進學生能接觸更多閱讀題材,並以融入後的實際作品呈現為主。
《 AI探險家:物理科普的擴增實境之旅》是一個結合物理與美術的跨領域課程。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這世界像場慶典,而我收到了邀請函!那麼,我們就一起參加一個慶典,先設計一張邀請卡,熱情的邀請自己吧!
本教學設計以圖像為引,透過「安妮新聞」的豐富圖像,結合「看圖說情緒」及「基本情緒圖鑑」等資源,引導學生認識、辨識與表達情緒。
以此發想課程以圖卡為主軸,結合文字創作、情緒表達以及運用科技分享的方式,呈現多元的創作寫作課程。
本課程以《安妮新聞》第四期為導入,引領學生從閱讀中啟發思考與創意。重點討論繪文字的演變歷程,從古代甲骨文到現代表情符號的跨時代變化。同時結合電影俱樂部的猜電影名活動,讓學生體驗繪文字在現代文化中的應用。
結合六大領域的課程搭配節慶及季節,利用五感感受來季節的變化,透過身體律動及以環保物品的裝扮將自己變成一個來充滿聖誕節氣氛的行動藝術品。
以《安妮新聞》的「台灣聲音地圖」為主軸,融合國語課、表演藝術課以及視覺藝術課,讓學生透過對文本的理解、仿寫以及視覺作品的創作完成一齣舞蹈表演。
本次課程活動聚焦於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及自我探索能力,透過創新策略和文本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我認識。
本課程名稱是以「臺灣聲音地圖」為靈感。耳朵總是24小時的在接收環境中的聲音,而每種聲音都能給你帶來不同的感覺或回憶上的連結!
以閱讀文本、安妮報紙與影片,讓學生思索自我與環境的關係,並鼓勵學生將環境永續的想法化為實踐。並且藉由廢棄物再利用,進行園藝植栽(兼有淨化空氣概念)與微型景觀設計,帶領學生實踐環境永續。
透過閱讀《安妮新聞——地球保衛戰》,引導學生理解全球環境議題,並探索自身行動對環境的影響。
從文字閱讀到安妮(美感)新聞中的圖式,強化學生對塑膠使用與資源回收的概念,並試著思考學校內外的情境中有那些善用塑膠與環境保育系的平衡方式。
課程透過帶領學生閱讀報紙中關於貓狗的文章,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對寵物的印象,並且進一步討論動物保育與遊蕩犬貓照顧間的衝突,嘗試從關心動物與生活環境開始,是學會與世界永續共存的第一步。
藉由學生自行發現報紙當中有趣的知識,教師也展開更多的資料與之分享、討論,並由學生進行第二層的探索與思考。隨著越多人閱讀完「推測生物學」後,我們將其引導到此次課程的任務 – 未來人的想像。
透過安妮新聞報紙內容閱讀、假新聞影片介紹及討論,運用線上問卷表單讓同學們閱讀數則報導,根據報紙中所學習到的「WHO、WHERE、WHEN、HOW、WHY、WHAT」6w方法來檢視各新聞的真實性,及自己判讀檢視的方法。
本課程會認識到剪紙藝術在藝術家楊士毅、馬諦斯、Agneta Flock生命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能體驗摺剪、中式插剪、自由造型剪等技法,並透過閱讀安妮新聞中「童話·傳說與他們的產地」篇章進行創作靈感發想,醞釀出自己的童話創作畫面。
以情緒的自我覺察為主題,先透過閱讀文章內容了解情緒的類型,以及如何正確抒發負面情緒。再透過報紙內的情緒卡去每個人對情緒的解讀以及表達方式不一,最後創作情緒卡,相互分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