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校園質感改造計畫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
食,在美力!
「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蓋有意思、有構美例!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從我的書桌到楓城紀事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校園植物色彩地圖
這次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紙想告訴你
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逸仙樓與材料質感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先認識逸仙樓建築特色,再使用鋁片採集記錄建築材料,在鋁片上壓印、創造出兩種材料質感,例如洗石子、抿石子、山筋釉面磚等,接著回到教室,學習刮花、拋光等方法,每一組使用鋁片創造出三種不同的材料質感,並和全班分享,整個學習過程,試著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
多力多姿的結構
藉由分別建置兩種不同的形式(面、支架)與各種型態(麵條、吸管、毛根、鋁線)的材料,使其能承受特定重量的結構,來做第一步的教學─穩定耐重結構以及材料和其相互關係的探討。第二步再就學生所建置出的結構(紙結構以及第二階段各種線材的結構),來假設如果人位於這樣結構形式的內部,會有何種美感經驗與感受,用以探討建築結構與內部空間的關係,並以本校活動中心的內部空間和其他建築作品為例。
123方塊人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食色「幸」也—美好校園生活提案
學生藉由美感電子書自學,理解美感的基礎為秩序以及六構面原理原則,並分組進行校園及街區踏查,以六構面為主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攝影紀錄後,於課程尾聲進行「美好校園提案」,以「街道家具」設計為概念,探討空間中的構成關係,發現待解決的美感問題並試圖提出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