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學習工具手冊-質感1 | 美感教育

教學目標

以材料質地的呈現回應功能的想望

課程概說

當討論到某樣物件的「質感」時,我們所要描述的除了顏色、光澤、透明度、紋路等等視覺上的狀態,同時也必須描述觸覺上的狀態,如光滑、粗糙、溫度、紋理等等,有時甚至得描述物件內部的構成,實心、空心、物質密度等等,「質感」可以說是上述條件的綜合呈現。

質感表現,是可以列舉出條件並量化的,比如棉布質感的差異,可以用織紗數來演繹,用同樣重量的棉紡出越長的棉線,線就越細,織紗數也就越高,在同樣原料前提下,織紗數越高的布料,布就越緊實且有韌性,摸起來也越柔細,質感上便有不同。其他類似的例子如洗石子牆面,石子顆粒大小的選擇,黏著沙漿洗去的深淺,也都會影響牆面質感的。而什麼時候物件內部的構成會影響質感呢?一般說來,我們都比較會喜歡材料「誠實地」呈現,以傢俱為例,一般人都會認定實木的傢俱總會比貼皮的傢俱來的有質感;另某水果品牌用一塊鋁磚CNC出來的筆記型電腦外殼,與他牌強調表面金屬髮絲紋路機殼的電腦,相比之下更容易讓人把玩得愛不釋手。

而我們在生活上所接觸形形色色的物件,只要具有實體材料,就會有質感的呈現,要評斷其在生活美感上的優劣,除了主觀性的感受之外,材料選擇是否「合宜」也是相對重要的條件。舉一件紅酒杯為例子,它必須是透明的材質,因為觀察酒色也是品嘗紅酒時重要的一環,因此玻璃便是很好材料,而更要講究的話,比玻璃更清透的水晶則是更進階的選擇,所以,即使我主觀的認為瓷的質感溫潤光亮更勝於水晶,瓷也不會是紅酒杯的好材料;再舉一個例子,浴室空間若要整修,地板材料絕對不會選擇拋光面的石材,容易濕漉漉的浴室地板,些許粗糙防滑的表面又不刺腳才是合適的材料,因此,即使花紋再美麗的亮面大理石,拋光處理完美無瑕,單就材料本身來看非常優秀,但若用在浴室地板就顯得矯揉造作了。從上述兩個例子,我們也許可以更進一步說,要在生活美學裡講究「質感」,合宜的材料選擇是首要條件,之後才能進一步講究材料的處理,滿足我們對「質感」的美感需求。

發行人:曾成德
企劃:教育部105年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計畫
總編輯:曾成德 張基義 劉惠媛 簡菲莉 江怡瑩
執行編輯:蔡紫德
主筆企劃:何欣怡、魏嘉成、蔡紫德
美術設計 :葉思佑

其他美感出版

美感練習誌

藉由各方邀稿與分享,一起描繪我們的想望:在當代的教育體制內,我們要「創造改變」。

美感智能閱讀實踐工作書(Version 1)

本工作書將從報紙參與教育和美感教育,以及報紙本身的內容設計等各層面詳細介紹《安妮新聞》與美感智能閱讀。

美感練習誌

以整體視野的美學推廣開始,與第四期共同呈現美感教育的完整觀點。整理國際論壇中的分享精華,對應遍佈臺灣各地的美感教育課程精選教案。

基本設計課程|漫遊者的城市觀察學

2023/09/28 ➤ 以博物館學的角度,帶領學生實際觀察、踏查南港區的風景,將在地觀察轉化為文創商品,最終成為對生活有感的開端。

《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質感

美感行動誌 課堂上的美感設計實踐 質感 出版者|教育部 發行

【你即是風景】陳季敏

服裝本身會透露出個人喜好、人格特質,同時也會反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甚至成為當代政治、文化的象徵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