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學習工具手冊-質感1 | 美感教育

教學目標

以材料質地的呈現回應功能的想望

課程概說

當討論到某樣物件的「質感」時,我們所要描述的除了顏色、光澤、透明度、紋路等等視覺上的狀態,同時也必須描述觸覺上的狀態,如光滑、粗糙、溫度、紋理等等,有時甚至得描述物件內部的構成,實心、空心、物質密度等等,「質感」可以說是上述條件的綜合呈現。

質感表現,是可以列舉出條件並量化的,比如棉布質感的差異,可以用織紗數來演繹,用同樣重量的棉紡出越長的棉線,線就越細,織紗數也就越高,在同樣原料前提下,織紗數越高的布料,布就越緊實且有韌性,摸起來也越柔細,質感上便有不同。其他類似的例子如洗石子牆面,石子顆粒大小的選擇,黏著沙漿洗去的深淺,也都會影響牆面質感的。而什麼時候物件內部的構成會影響質感呢?一般說來,我們都比較會喜歡材料「誠實地」呈現,以傢俱為例,一般人都會認定實木的傢俱總會比貼皮的傢俱來的有質感;另某水果品牌用一塊鋁磚CNC出來的筆記型電腦外殼,與他牌強調表面金屬髮絲紋路機殼的電腦,相比之下更容易讓人把玩得愛不釋手。

而我們在生活上所接觸形形色色的物件,只要具有實體材料,就會有質感的呈現,要評斷其在生活美感上的優劣,除了主觀性的感受之外,材料選擇是否「合宜」也是相對重要的條件。舉一件紅酒杯為例子,它必須是透明的材質,因為觀察酒色也是品嘗紅酒時重要的一環,因此玻璃便是很好材料,而更要講究的話,比玻璃更清透的水晶則是更進階的選擇,所以,即使我主觀的認為瓷的質感溫潤光亮更勝於水晶,瓷也不會是紅酒杯的好材料;再舉一個例子,浴室空間若要整修,地板材料絕對不會選擇拋光面的石材,容易濕漉漉的浴室地板,些許粗糙防滑的表面又不刺腳才是合適的材料,因此,即使花紋再美麗的亮面大理石,拋光處理完美無瑕,單就材料本身來看非常優秀,但若用在浴室地板就顯得矯揉造作了。從上述兩個例子,我們也許可以更進一步說,要在生活美學裡講究「質感」,合宜的材料選擇是首要條件,之後才能進一步講究材料的處理,滿足我們對「質感」的美感需求。

發行人:曾成德
企劃:教育部105年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計畫
總編輯:曾成德 張基義 劉惠媛 簡菲莉 江怡瑩
執行編輯:蔡紫德
主筆企劃:何欣怡、魏嘉成、蔡紫德
美術設計 :葉思佑

其他美感出版

安妮新聞課程|地景聲音詩(美感×國文)

2024/06/13 ➤打破視覺先決的慣性感受方式,以「路上觀察學」角度,帶領學生們走訪高雄美術館,透過聽覺來感受環境、搜集環境音,最後透過寫詩創作方式,呈現自己內在的聲音。

美感學習工具手冊-質感2

高鼻羚羊,攝影師Tim Flach在2017年出版的Endangered完美呈現了牠令人無法忽視的鼻子:從兩眼間高高隆起,像紙筒般往下延伸,到末端成了一個∞狀的鼻孔,乳白色的細毛在這個形體上展現著絕佳的質感,既服貼又豐軟。

美感教育紀錄短片 EP1|色彩的滋味

2021/10/13 ➤ 孩子們沈浸在顏色隨四季變幻的自然之中,在製作過程逐漸找出色彩對於自身的意義,展現了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望。

安妮新聞-聆聽特刊

過去已發行17期的《安妮新聞》,本次為特刊形式出版,規格增為16頁,並以「聆聽」作為主題。「好好聆聽」要用的不只是耳朵,本期「聆聽特刊」不分年齡,歡迎你和孩子們一起翻閱,細細地、專注地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

【探索傳統美學的當代語彙】柒木設計-林宜賢、葉庭瑋

柒木設計希望能將傳統的美學元素提取出來,以新的媒材與更符合現代居家生活使用的設計為出發。

【美感入門】美感電子書

本書的編輯目標,在於拓展讀者對「美」的經驗,培養對「美」的品味,以及鼓勵讀者養成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並將美感品味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