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對畫面分割或形體輪廓產生比例調控的投射。

課程概說

廣告公司的人抱著影印的樣稿,趁夜裡沒車,在店招的預定位置移上移下,其中兩人在對面人行道估量圖是否右邊一點?字是否加大?

比例感是對尺寸的大小有審美的情緒。身處高聳的空間時,站在高處和低處自然有不同的審美情緒;在廣遼的空間中,望見一片蘆葦叢,或巧遇一列火車穿越,也自然有不同的審美情緒。旅行時,我們會為了那個曾經歷或聽聞的比例感而登高、深入溪谷、或在遠處等候;比起來,家裡的空間、日常生活的器物多半被習於略去尺寸的審美。

畢竟一道牆是高是寬,不易更改,常是造房子的人決定的。不過,有畫要掛上時,機會就來了。若是一幅橫向的畫,上一點或下一點,會有昂揚與沉穩之別;若為直向,偏中或偏側,則是靜止或移動感的差異。當然,如果不帶有這類的情緒去看整個畫面,那幅畫掛在牆上哪個位置好?可能只是「看不看得到」或「畫裡有什麼」的問題。反之,畫往左往右、往上往下,是對原先的牆隱約造成新的分割比例,讓我們在心中有不同的平衡感受。

找尋一幅特定長寬的畫並決定要掛在哪裡,和有經驗的服裝店員在客戶換穿洋裝時,找了一條寬版腰封、一條細皮帶備用是一樣的精神:新分割的關鍵意義不在影響尺寸值,而是開啟新的部位比例,造成不同的比例訊息。而上述必須建立在這位調動比例的人,對分割結果能夠有感受的、自主的判讀。

這個小型實作主要就是藉由手上的重量改變,開始感覺到「尺寸分配」的急與緩、「分割元素」的輕與重。為了連結視覺畫面(此次針對直向畫面分割)與感覺記憶而設計。主要內容是經由在彈性網中配置輕重、大小不同的形體,試驗出不同比例的整體輪廓;讓學生自己組合且看得到、能夠量度和比較地心引力與對抗地心引力後平衡的分割畫面。

 

發行人:曾成德
企劃:教育部105年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計畫
總編輯:曾成德 張基義 劉惠媛 簡菲莉 江怡瑩
執行編輯:蔡紫德
主筆企劃:何欣怡、魏嘉成、蔡紫德
美術設計 :葉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