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對材料質地與美學品質的關係產生鑑別的意識感

課程概說

高鼻羚羊,攝影師Tim Flach在2017年出版的Endangered完美呈現了牠令人無法忽視的鼻子:從兩眼間高高隆起,像紙筒般往下延伸,到末端成了一個∞狀的鼻孔,乳白色的細毛在這個形體上展現著絕佳的質感,既服貼又豐軟。

這裡談的「質感」是指「質地造就的美感」。質地是一種先天性格,以二胡或大提琴或鋼琴演奏同一段旋律,因為樂器聲音的質地有異,產生不同的詮釋。而質感的審美,與「素材成為何種形式」有關---就像,即使我們從幾個音能聽出這是聲音品質很好的琴,但要開始審美,得等它演出旋律。當這三種樂器演奏莫札特的小星星,鋼琴很快就勝出了,但演出雨夜花呢?

如二胡之於雨夜花,材料用在某種情況時,質地得以發揮,成就因為它而產生的美學品質----美的品質產生的時刻,我們幾乎不再意識到是哪種樂器在演奏,而只感覺到情感。這個小型實作,主要概念是讓「質地」透過「演出旋律」來讓操作者發現和鑑別其美學品質;為了讓過程聚焦在「質地性格」和「適用形式」彼此的搭配,實作裡規劃了道具:包含兩種(或以上)的材料,以及兩類具有材質表現差異度的版型,交叉測試,作為探索進行的輔助媒介。

實作分兩大階段,都從紙型開始,第一階段是粽型和正四面體型,第二階段是可套在杯子上的環型和裙型。操作者經過簡單的步驟可將紙製版型從平面成形為立體、再換成不同材質,過程中漸次顯出質感的差異度。第一階段注重直觀地比較、察覺材料運用造成的美感改變;第二階段則以第一階段的經驗為基礎,但試驗時多了「作為用品」的條件。兩階段最重要的目的是為美學品質的意識感建立脈絡。

發行人:曾成德
企劃:教育部105年至108年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核心規劃小組實務工作計畫
總編輯:曾成德 張基義 劉惠媛 簡菲莉 江怡瑩
執行編輯:蔡紫德
主筆企劃:何欣怡、魏嘉成、蔡紫德
美術設計 :葉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