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學生的動手操作,嘗試在作品中如何兼具功能與美感。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讓學生了解物件之間的構成,並能善用好的構成在生活中。
藉由課程引導讓學生學會觀察不同質感的特性,與不同質感之間如何搭配運用的方法
發現生活中相同材質,因不同表面處理的方式,改變原來質感的例子。
檢視生活中記憶質感運用與生活影響,嘗試再造所需的美好質感。
學生能透過自我挑戰以及同儕分享,體驗紙張表現的物件的不同可能性。
學生實際體驗「整體訊息」與「布局出輕重緩急」的基礎連動關係,認識何謂構成。
理解構成是畫面各元素的性質與相互關係之效果總和。
建構符合個人身形的服裝美學,進階塑造個人的外在風格。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
了解美感教育中質感、比例、構成的概念
學生抽選色彩後,用平塗的方式記錄校園色彩
從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思考色彩的多元差異與意義。
觀察日常生活服飾搭配的色彩,探索其美感。
讓學生認識物品表面,因視覺與觸覺關係,對於物品質感所產生之不同感受,間接也影響個人對於物品美感之感受與欣賞
讓學生構思懸掛吊飾造形設計,運用課堂所介紹組構方法,理解構造與構造間如何支撐整體。
座椅的結構創作,美感結構造形的鑑賞力培養。
透過動手做,了解構成中元素、畫面輕重之安排,由觀察及欣賞地方城市之特色,進行城市地圖創作。
體察不同比例所帶來不同的感受,並與日常生活經驗連結,在日後審美時會將「比例」納入思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