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廁所變美術館
本校廁所驗收前一天,自由時報報導「北市和平高中廁所『整面透明玻璃』」。因設計錯誤後改用霧面白色卡點西德。將廁所納入課程,以觀察為起點,設計引導學生觀察便器、洗手台等設置,思考使用者的便利。創作彩繪玻璃代替無光落地窗,展現和平人的日常,期望未來恢復透亮玻璃,享受陽光。
以義芳居為發想的社區設計
高一校本課程「設計思考:想望的校園」以和平校園為基礎,培養學生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透過觀察、感受、描繪、美感課程,以社區踏查為基礎,創作藝術作品。學生重返古蹟「芳蘭大厝」和「義芳居」,了解居住問題解決方式,實地觀察並創作。教師引導學生使用比例與構成美感,製作手繪設計圖,並設計街道家具。學生將手繪數位化,利用雷射切割機完成作品。整體課程結合現代科技,以創作完整作品為目標。
基本設計 (高二跑班選修)
藉由觀察、參訪和實作培養學生對設計的基本概念,提升學習動能。從觀察文具開始,培養細節觀察敏銳度,進行實驗性高的立體作品實作。角色設計轉化成溫暖的故事,期末整理成歷程檔案,訓練觀察、思辨、思考和創造力。操作課程、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數位融入教學,應用於未來情境,呈現於歷程檔案中。
石碇玩家
課程著重旅遊連結環境,提升學生認同感及興趣。利用觀光點分析、設計思考進行深度旅遊規劃。學生操作、討論、問題解決,數位融入教學。期望學生能應用所學並展示成果。
創意卡牌視覺設計
本課程為18週的基本設計課,延伸美術與藝術生活的基礎,初步探索設計領域,幫助學生了解並應用基本設計知識與概念。學生透過課程瞭解設計原理、要素,從簡介到造型基本元素,透過點、線、面的實作練習,學習色彩、構成在美感中的組合與配置。
包裝設計
基本設計(II)課程延伸基礎概念,加強 VI 及包裝結構規劃。學生經過初步瞭解和基礎訓練後,深化設計思考和應用能力。課程包含提案發想、討論、構想成品的製作,培養學生的設計概念和視覺風格。從身邊案例中分析品牌、風格和包裝結構,學生發展自我品牌形象和創意包裝設計,提升設計思考和美感應用能力。
畫龍點晴的美感素養課
封面的羅馬字體設計,規矩而美觀。運用美的形式原理,呈現秩序感。同時,探索美學的可計算理論基礎。課程包括胸章和電燒作品製作,學生可自由設計圖案創作藝品。城市空間設計實務以中正紀念堂為場地。利用限高效果,呈現突出效果。透過顏色的等高線表達平面圖的高度差,像地形圖般視覺化資訊。
#MyColorZine 我的色彩小誌
本校配合教育部108新課綱藝術領域開設給 A 群學生選修之加深加廣課程,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學習內容則從生活中體察、理解設計的實用價值,應用設計的基本原理發現設計的美,提升對造形感覺與表現能力,並透過創意思考,認識多元的設計觀點與價值。課程計畫分成開口說、動手做、數位化、想未來等4個階段。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
台灣是一座擁有群山的海島,矗立在太平洋海床上,這片地域的文化精神可從文學家鍾肇政所述的《談海》月刊中獲得啟發。這可作為課程的引導,帶領高中生從龍潭山上觀賞大海,開拓視野。透過走讀、探究、描繪和集合的實踐,發掘身處文化的特色,將散落的感知連結起來。藝術課程作為學生學習在地生活的橋樑,從自然環境、原住民族和新移民的多元文化交融中出發。《山海經》是一部先秦時期的古籍,載有豐富的博物地理志,被古人視為博物之書。這次課程期待以手作木刻凸板《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山)》突破傳統框架,圖繪龍潭展現包容異質與連結圖像的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在不斷變動的時序中繪寫屬於自己的故事!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
《群山眾島_繪讀龍潭山海經(之於海)》課程引領學生理解藝術家如何實踐人文關懷、熱愛海洋,透過藝術參與社會行動,喚醒學生對海洋的認知,增進海洋素養。介紹藝術家創作表達對海洋的感悟,近年有更多藝術家參與海洋祭。藝術家以社會參與展現公民責任,學生理解展覽已轉向人與環境互動,甚至地方居民參與振興。從自己做起,藉藝術與朋友分享相互理解。秉持觀察、理解、創造的快樂理念,設計能幫助生活的物品。課程啟發學生思考設計,追溯客家藍染技術,結合皮革共創獨特物品,讓包裝與眾不同。手刻板、自製零件工具、軟體繪製3D圖,3D列印個人皮革壓花,透過製作、壓印、上色技巧,遵循美的原則,完成物品設計。
塑型之間-華德福泥塑課程與美感之應用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塑型之間-華德福泥塑課程與美感之應用
華德福藝術課程結合主要科目,如數學、語文、自然、社會,拓展主題式課程,從藝術角度深化精神性。透過應用語言延伸,以藝術課作為入口,結合時作課程,相輔相成。搭配自然科學,泥塑課程塑造人體部位的美感學習。透過視覺造型藝術觀察手、腳、頭部,再學習人體骨骼結構塑造,課程強調立體構成的視覺藝術。
⽵中⼈⾯紙盒
本課程以「高中生校園生活」為起點,探討學習環境中的問題,專注解決「從容取用衛生紙」的困境。進一步思考如何設計「精巧美好」的面紙盒,提供愉悅使用體驗。循序漸進,學習從「觀察任務」>「構造部位思考」>「美感組合」三階段進行。
微影創藝:動畫專題
藝術生活化/學生參與、學習 吸引學生透過藝術動畫參與課程,培養學習興趣。教學中以學習單讓學生分組討論,達成任務目標,教師給予解決方案與技術意見,鼓勵發揮創意。表達數位化/科技融入教學 利用影像藝術發展數位科技能力,學生使用手機自主學習、討論和查詢資訊,提高效率。創意詮釋化/思考、實踐 利用廣告微電影啟發影像藝術,引導學生超越課文感受,思考呈現主角心境的立體方式,培養想像力與創作能力,注入個人詮釋。
微影創藝:微電影專題
藝術生活化/學生參與、學習 吸引學生透過藝術動畫參與課程,培養學習興趣。教學中以學習單讓學生分組討論,達成任務目標,教師給予解決方案與技術意見,鼓勵發揮創意。表達數位化/科技融入教學 利用影像藝術發展數位科技能力,學生使用手機自主學習、討論和查詢資訊,提高效率。創意詮釋化/思考、實踐 利用廣告微電影啟發影像藝術,引導學生超越課文感受,思考呈現主角心境的立體方式,培養想像力與創作能力,注入個人詮釋。
SDGs 宣傳大使-資訊構成與海報設計
校內圖書館結合SDGs書展,設計美感創意課程。透過視覺圖像學習,掌握資訊重組與海報設計,表達對環境的關心,成為地球宣傳大使。學生分類重組17個目標,用架構圖統整組織。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目標,蒐集資料,用心智圖整理,並以資訊圖表呈現。海報設計融合圖像創意,提升美感與傳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