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花磚物語

核心概念
  • 美的形式原理
  • 色彩配色
美感知能
  • 色塊的分割、剪黏
  • 配色:擅用相似、對比色進行創作
  • 科技:線上軟體的操作

課程概述

本次課程以花磚圖案作為生活色彩的呈現。學生將探索不同的色彩象徵意義,學習如何將選擇的代表色融入拼貼設計,並透過實作將花磚圖案具體呈現。
同時將可回收的紙類作為主要的媒材使用,從裡頭採集日常的色塊,進行配色練習,並運用在花磚的創作中。最後將花磚作品進行反覆的編排,共創一片花磚牆。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透過拼貼藝術,了解不同紙感的使用,和配色運用。
  2. 學生能將色彩轉換成抽象情感,去發現自身的代表色。
  3. 學生能運用科技,將藝術表現呈現多元的形式。

教師課後省思

(一)教學觀察現象

  1. 學生在進行剪紙拼貼(剪貼色塊)時,對於雜誌素材的色彩判斷與選擇上有所困難,學生容易執著於「純色塊」的搜尋,而忽略圖文背景或混色區也能成為素材。
  2. 在配色上,也要特別告訴學生在辨識色彩時以塊面的較多比例的色彩為主。但同時也會發現有些學生對於色彩抓取比較薄弱,反而在圖像有更多創意靈感,因此在拼貼過程,他們會特意融合許多的相似的符號和圖像,整體呈現也蠻有趣的!
  3. 學生普遍不會主動準備素材,在紙材來源上仰賴教師提供,好處是風格可以統一,壞處是在多元的紙感呈現就會比較薄弱,同時老師備料就會很辛苦。
  4. 學生在數位操作(資訊課中將花磚貼到虛擬模型)時有技術操作門檻,因為剛好搭配學校七年級資訊課,製作建築房屋的課程,因此能將他們在視藝課的花磚,利用材質貼皮的方式帶入在建築牆上或者街道上,要比較注意的部分是技術上的操作較難,要與資訊老師進行協同,約二節課的操作時間。

(二)課程對話的未來參考價值

  1. 課程設計可持續探索傳統文化與當代媒材的結合,探索其他台灣民俗或建築元素,如剪紙、窗花、廟宇彩繪等,轉化為創作靈感。同時可鼓勵學生用「現代語言」(如潮流配色、數位拼貼、動畫)重新詮釋傳統元素,發展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文化創作。
  2. 花磚圖樣與數位空間的整合可作為跨領域融合課程(藝術 × 資訊)的範例經驗。未來可延伸成校園虛擬展覽空間設計、VR花磚導覽設計的互動故事空間建構。
課程規劃
  • 01
    色彩大排檔

    1. 生活中的色彩一:從日常生活中尋找紅、橙、黃、綠、藍、紫六個顏色的物件,帶到課堂上分享。在課堂上,學生依照色相環進行物件的分類與排列,觀察每個顏色的差異與變化,進行明度、彩度的排列,了解生活色彩的多樣性。
    2. 利用line camera的拼貼將各組所收集到的物件色彩拼成一個色環,創造屬於自己生活的色環。

  • 02
    尋找代表色

    1. 生活中的色彩二:文化色彩、角色色彩切入,發現專屬於自己的色彩。
    2. 從台灣設計品牌「台灣通」切入,讓學生觀察在地文化中如何透過色彩呈現特色,並接著介紹藝術家陳怡潔如何利用色彩與同心圓創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人物。學生藉由欣賞案例,討論文化或人物如何與特定色彩建立連結。最後,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如果你是個角色,你的代表色會是什麼?」為接下來的創作做鋪墊。

  • 03
    我的色彩角色

    1. 學生從舊報章雜誌、廣告單等回收紙類中剪裁色塊,引導學生反思個人特質,選擇三種最能代表自己的色彩。
    2. 以三角形為基本單位,透過拼貼進行自我投射創造出專屬我的奇特生物,從創作中深化對「個人代表色」的理解。

  • 04
    百色花磚:我的代表色(一)

    1. 花磚之美:分享花磚的設計與運用。了解四方連續圖樣。介紹花磚的圖騰象徵,如多子多孫、水果、動物等祝福含義。將自己的生日花當配花語,融入花磚當中。
    2. 配色:將前堂課選出的三種代表色,延伸用於設計花磚色彩方案。

  • 05
    百色花磚:我的代表色(二)

    花磚拼貼製作: 提供花磚模板,學生在模板上進行設計,使用透明片搜尋雜誌中的色塊與圖形,依照設計構想進行剪貼與拼組。

  • 06
    花磚展覽

    校園佈置與數位應用延伸:將學生完成的花磚作品展示於校園牆面,觀察與環境的互動。討論花磚置入校園空間後的視覺效果與氛圍轉變。
    結合資訊課學習成果,將花磚圖案套用於數位建築模型牆面或街道,延伸發想作品在虛擬空間的應用與呈現方式。

蕭雅心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