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從 SDG12 「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與「永續城鄉」的另一端光譜出發—宜蘭汙水處理廠的污泥「材料化」再利用與可口可樂研發再生利用的包材案例,讓學生思考如何透過自製器皿的設計行動支持更美好的未來。 課程採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 Emphathize )→定義( Define )→發想( Ideate ) →原型( Prototype )→測試( Test )。
先讓學生檢視自己的消費型態及習慣。過度、不必要的消費會導致資源的浪費,經由在製作過程中耗費過多能源的商品,同理消費者如何負責任的消費。再從印度一次性陶泥杯與跨國可口可樂塑膠包材,定義企業如何負責任的生產。接著從校園環境的山曲線發想,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步驟,用陶土手拉坏方式測試學校特色的山形曲線比例器。
美感預期成果
- 預期學生能以不同觀點的同理心-消費者與生產者行為,來看待行為後果與代價。
-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器皿的的體感經驗,進行形式與機能如何達到適切合宜的原型測試。
- 重新發掘美的原理是平衡律動、比例…等元素,體會到美感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 美感探索工具鷹架協助學生進行數列與美感曲線的歷程探索。 教學運用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 Emphathize )→定義( Define )→發想( Ideate ) →原型( Prototype )→測試( Test ),讓學生透過教學步驟思考鷹架,能對自己的決策過程進行回溯,進而進行學習反思的後設思考。
- 老師~這瓶子沒有裝飾很醜!
藝術創作與設計商品,是兩種不同的路徑,藝術創作是創作本位觀點出發,而設計商品則需要換位思考。學生一開始不習慣這樣的課程,舊認知上藝術課一定要產出一件完整的、高顏質的、能用的作品。這次課程翻轉學生慣有的美術課的模式,經由教師說明:這次課程著重在『決策』的歷程探索,至於作品完整度反而非首要訴求,這才止住學生一直想往下做出完美容器的慾望。 - 問題意識的點燃
藝術表現、鑑賞、實踐環環相扣,不該切斷就單一面向直接進行課程。為什麼要做這件作品?喚起問題意識的驅動有助於教師對學生的看法、價值觀、能力的評估與定錨。舉例來說:透過市售隨身瓶飲料『觸感盲測』活動,二班學生答對率分別是 75% 與87.5 %。讓身為老師的我刷新經驗,原來學生都有記憶飲料瓶身曲線的觸覺經驗呀!
-
01同理( Emphathize )—定義( Define )
先讓學生檢視自己的消費型態及習慣。過度、不必要的消費會導致資源的浪費,經由在製作過程中耗費過多能源的商品,同理消費者如何負責任的消費。再從印度一次性陶泥杯與跨國可口可樂塑膠包材,定義企業如何負責任的生產。
-
02發想( Ideate )
1.山曲線套疊探索–發現曲線之美:群山環繞校園觀察-山曲線套疊觀活動。
2.遠近高低各不同:各組員觀察校園山景後,使用漸層色在透明片上畫出自己喜愛的山曲線,再將組員的山曲線套疊調整後.呈現山脈疊曲線同中有異,異中求同的秩序美感。
3.山曲線立起來:探索活動:山曲線立起來–橫看成嶺側成峰。讓學生將山曲線描繪於紙板上後,裁剪成2個山曲面,再組成一個瓶器的輪廓。透過這個活動讓學生感受橫曲線上下起伏變化轉化成直立左右曲線的視覺差異。 -
03原型( Prototype )
常見的瓶型設計有礦泉水瓶型設計,白酒瓶型設計設計,飲料瓶型設計設計,化妝品瓶型設計設計,食用油瓶型設計設計,洗衣液瓶型設計等。不同的商品對於瓶子的材料和質量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護膚品的瓶子多是採用玻璃瓶製作的,而飲料瓶則大多數是採用塑料瓶來製作的。
-
04數列視覺化分析/探索工具
運用國中數學數列–等差數列、等比數列、費波拉契數列的數字到柱子高度與圓圈直徑上,將數列視覺化進行美感探索。
-
05測試( Test )
透過瓶型器操作,來探索美感比例器。
應用第二堂課-美感與實用概念與第三堂課比例器教具操作。 -
06製作
美感原則重複的單一曲線瓶製作。
-
07驗證
1.曲線瓶陶土實作:學生能測試的模型用手拉坯成品呈現。拉坏步驟:堜土- 定中心-開洞-作底-推高-拉高。
2.學生利用原型實作來驗證想法,提出優缺點。與改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