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森林裡住著500隻貓頭鷹

核心概念
  • 明湖國中兩座森林,分別為「活閱森林」與領角鴞棲息地,結合閱讀與環境教育,藉由校園設計促進學生歸屬感,並融入閱讀與環境議題。
美感知能
  • 觀察對象。
  • 簡化圖像。
  • 尺規輔助。
  • 點、線、面。
  • 美的形式原則。
  • 視覺符號。

課程概述

明湖國中有兩座生氣蓬勃的森林,一座沁滿書香,是知識傳遞的環境;一座綠意盎然,是領角鴞棲息的家。課程從本校兩座森林出發,以構成美感為核心,融入教育部重大議題,發展以校為基礎之課程。具體學習目標為設計適用本校推動閱讀教育之圖像,作為相關活動與計畫的象徵,並促進七年級新生認識校園、初步建立對國中的歸屬感。

以校為本:
本校圖書館名為「活閱森林」,圖書館除了名字為森林外,環境與色系上亦營造森林之意象,大致以木頭紋路、綠色系配置為主。「活閱森林」由全校師生投稿命名,以學生之創意獲得最高票。圖書館於1991年創校即設立,約於六年前重新規劃。目前,除了是全校師生閱讀的美好空間外,每學年春季校內美術展覽、各領域閱讀成果「喜閱明湖」,亦以圖書館為展覽場域。「活閱森林」位於學校三樓,為學校建築前棟的中心,現亦以漂流書箱於校園各處拓展閱讀角落。

學校中庭有許多高大的樹木,自花圃而起,挺直站立至五樓,四季具不同的面貌,周遭也形成了豐富的生態。上學年,小小的貓頭鷹──領角鴞入住明湖國中,居住於鄰近二樓的樹叢中,許多師生都會在走廊尋找牠們的身影,數數今天有幾隻貓頭鷹、看看牠們是否也盯著自己呢?一年來,我們學習和牠們一起生活在校園中。現在,臺灣藍鵲也時常到訪,使這座小小的森林擁有更多元的生命。

不論從學校建築規劃的垂直面或水平面觀之,兩座森林皆處於中心位置,可見兩者對本校師生在校生活之重要性。期許除了校舍空間安排外,亦能藉由美感連結兩者,使兩座森林在校園新成員的心中發芽並茁壯。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認同友善農業與支持在地價值。透過親手觸摸稻草、雙手捆紮桌掃,完成平易近人的桌掃日用品,體驗傳統工藝之美與帶回個人的祈福小物。能關注環境議題與地方生活故事,埋下綠色永續.創新設計的美感理念種子。

教師課後省思

此課程進行前先辦理了2場教師研習,邀請講師教授稻草桌掃的製作方式,講師秉持傳統工藝的職人精神,講解示範桌掃編織的技術,傳統民藝特有的手法影響到成品的型態,也關係到牢固性與耐用度。在此次美感設計課程中,桌掃教學我也儘量呈現傳統綑紮手法的細節,學生實作心得多數感到考驗耐心與專注度,特別是前期抽穗的步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也有學生感受到手作的療癒感,完成桌掃後有滿滿成就感,更可以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真義。未來此課程規畫需要延長實作時間,桌掃繞繩的比例與色彩計畫也可再多一點介紹,提升美感思考力。
認識學校稻田的生態觀察若能拉長觀察周數,相信學生更能感受到季節遞嬗,自然景致與作物成長的變化。課程使用的稻草取自學校農田,用完的剩料會收集起來,再拿回給農經科做後續的循環利用,著實實踐循環經濟。利用此次學校辦理農科技藝競賽的機會,結合造園科布置桌掃成果展,展現師生的桌掃成果,進行了融合在地校園農業特色與文化工藝的交流。
因稻草表面帶有許多肉眼難見的細小毛刺,當皮膚接觸到這些毛刺時,會引起搔癢感。或是稻草中的塵螨或其他微生物碎片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運用稻草時可穿著長袖衣物和手 套,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易過敏的同學可戴上口罩,防止灰塵吸入呼吸道。

課程規劃
  • 01
    進入課程情境

    【兩座森林】
    01、新生開始熟悉校園環境後,教師詢問學生是否知道學校有兩座森林?→微調:課程改至第二次定考後實施。此部分亦加入至【一個象徵】的開頭,作為實作前的情境引導。
    02、教師以「美感觀察」對象為例,請學生閱讀圖像、影片所傳遞之資訊。各小組以三個關鍵字描述合宜設計的特質。→調整:在小白板上回應教師詢問的五個問題,觀察美感對象傳遞的訊息。

  • 02
    美的形式原則

    【五種思考】
    01、學生閱讀教師教學簡報與編輯講義,觀察圖像的共通點,理解美的形式原則。
    02、承上,選用教科書以五個美的形式原則為重點,包含均衡、反覆、對比、漸層、單純。課程中,以美的形式原則作為構成美感表現的依據。
    03、增加:教師於講義與課程中補充其餘五個美的形式原則(對稱、調和、比例、節奏、統一)。

  • 03
    美的形式原則

    01、承上週進度。
    02、以點線面表現動物的例子。
    03、教師回顧兩座森林情境,預告下週將以貓頭鷹作為圖像LOGO設計主題。

  • 04
    貓頭鷹圖像設計-嘗試

    【一個象徵】
    01、教師說明評量規準,藉評量標準使學生瞭解本課程的學習目標,並能在學習歷程中,幫助自己達到更良好的學習。
    02、為了使班級的貓頭鷹各具特色,教師規劃五種發展特徵,各班將以抽籤的方式作為設計時的重點:→調整:學生自行選擇題目、可挑戰的思考方向。
     ① 自由設計。
     ② 結合文字變形:鷹、鴞、閱、MHJH等。
     ③ 結合書的意象。
     ④ 從圓開始想像。
     ⑤ 運用三種美的形式原則。
    03、學習材料:各規格黑色圓點貼紙、黑色卡典西德、透明片、尺規等。
    04、學生藉上述材料,拼貼自己設計的貓頭鷹圖像LOGO設計。
    05、本課程以「構成」為構面,因此,色彩僅使用黑色,使學生專注觀察並感知元素之間的關係。
    06、使用圓點貼紙與卡典西德取代紙筆繪製,將設計的貓頭鷹造型貼於透明片上,是希望藉由直接剪裁,提升操作時的直覺性,當學生的想法能快速呈現,有助於美感思考的可視化。
    07、各式黑色圓點貼紙可避免學生剪裁時的不精準,幫助造型精練,同時能藉由尺規輔助,使圓形產生更多變化,再搭配可自由裁剪的卡典西德,兩者貼於可反覆撕起的透明片上,幫助學生能在嘗試的過程中,增加更多組合的可動性。
    08、設計限制:除了色彩外,使用黑色圓點貼紙及黑色卡點西德進行練習,在黏貼時不可重疊。
    09、設計發想。

  • 05
    貓頭鷹圖像設計-調整

    →調整:【一個象徵】延長一節課
    01、延續上週進度。
    02、教師示範安全使用筆刀方式。
    03、實作時間。

  • 06
    貓頭鷹圖像設計-調整/定稿

    【一個象徵】
    01、延續上週進度。
    02、上週進度置於桌面,同學瀏覽全班練習的作品後,使用一張便條紙,寫下自己對座位左手邊同學的作品一個好奇。進行簡易交流時間。
    03、調整自己的練習作品,朝定稿方向發展。
    04、使用紙張為作品裱框。

  • 07
    貓頭鷹圖像設計-定稿

    【一個象徵】
    01、學生完成貓頭鷹圖像LOGO設計。
    02、教師說明平板拍攝作品之方式,以及簡易的修圖重點。
    03、個人作品電子化:學生拍攝作品並校對顏色,將檔案上傳至雲端留存。

  • 08
    作品評量與討論

    【森林裡住著500隻貓頭鷹】
    01、自評:學生將作品照片上傳至Padlet,以30字介紹構成的安排,並依據評量規準,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評。
    02、互評:學生針對自己座號下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分析,提出一個觀察與一個肯定。
    03、總結:運用評量規準進行作品討論。
    04、教師總結課程。

林雪倩
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北市立明湖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