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透過對生活的觀察,結合構成知能,引導學生進行視覺傳達,培養創造力、設計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課程以三階段逐步認識構成之美,並融入SDGs14(海洋保護)和SDGs15(陸地生態保護),引導學生思考並創作出能夠倡議環境議題的平面視覺作品。學生在第一階段透過小組共學,歸納合宜的視覺構成原則。並於第二階段運用各色、不同大小的圓形標籤貼紙,以剪貼的方式學習構成的物件關係:分離、接觸、覆疊(部分交疊)、重疊(完全交疊)、透疊、差疊、相融、減缺。最後,在第三階段進一步結合蘋果原生系統中內建的Keynote簡報製作程式,以應用畫面構成手法,為日後視覺傳達創作奠定基礎。
在學習美感知能以外,本課程亦期望透過探索環境議題,展現對於生活環境的感受及觀察,並透過議題創作,以構成之美表達觀點。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認同友善農業與支持在地價值。透過親手觸摸稻草、雙手捆紮桌掃,完成平易近人的桌掃日用品,體驗傳統工藝之美與帶回個人的祈福小物。能關注環境議題與地方生活故事,埋下綠色永續.創新設計的美感理念種子。
教師課後省思
此課程進行前先辦理了2場教師研習,邀請講師教授稻草桌掃的製作方式,講師秉持傳統工藝的職人精神,講解示範桌掃編織的技術,傳統民藝特有的手法影響到成品的型態,也關係到牢固性與耐用度。在此次美感設計課程中,桌掃教學我也儘量呈現傳統綑紮手法的細節,學生實作心得多數感到考驗耐心與專注度,特別是前期抽穗的步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也有學生感受到手作的療癒感,完成桌掃後有滿滿成就感,更可以體會到慢工出細活的真義。未來此課程規畫需要延長實作時間,桌掃繞繩的比例與色彩計畫也可再多一點介紹,提升美感思考力。
認識學校稻田的生態觀察若能拉長觀察周數,相信學生更能感受到季節遞嬗,自然景致與作物成長的變化。課程使用的稻草取自學校農田,用完的剩料會收集起來,再拿回給農經科做後續的循環利用,著實實踐循環經濟。利用此次學校辦理農科技藝競賽的機會,結合造園科布置桌掃成果展,展現師生的桌掃成果,進行了融合在地校園農業特色與文化工藝的交流。
因稻草表面帶有許多肉眼難見的細小毛刺,當皮膚接觸到這些毛刺時,會引起搔癢感。或是稻草中的塵螨或其他微生物碎片會引起皮膚過敏反應,運用稻草時可穿著長袖衣物和手 套,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易過敏的同學可戴上口罩,防止灰塵吸入呼吸道。
-
01排版大師三階段-1
1.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視覺畫面並討論其傳達效果,分析海報設計。
2. 學生學習基礎排版原則,並歸納視覺構成方式。 -
02排版大師三階段-2
1. 學生複習並練習基礎排版原則。
2. 學習構成的物件關係,如分離、接觸、覆疊等,並應用圓形標籤貼紙進行練習。 -
03排版大師三階段-3
1. 學生使用Keynote簡報製作軟體練習構成物件層次。
2. 完成畫面構成後,進行分析與分享。 -
04議題發想: Life on Earth
1. 認識SDGs14與SDGs15,討論保護海洋與陸地生態的重要性。
2. 學生進行環境議題的創作發想,並用視覺方式表達。 -
05環境倡議家-1
1. 學生根據議題創作,應用構成原則進行創作。
2. 教師提供指導與差異化教學。 -
06環境倡議家-2
1. 學生根據規劃進行創作,教師持續提供指導。
2. 進度追蹤與差異化教學。 -
07環境倡議家-3
1. 學生繼續根據規劃進行創作。
2. 教師繼續提供指導。 -
08發表與回饋
1. 學生完成作品並上傳至Padlet平台,展示於「SDGs議題探究廣場」。
2. 學生欣賞同儕作品並進行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