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讓學生去觀察周遭可見的事物,從中認識「看得到」與「看不到」的資訊,並探索「我知道」與「我不知道」的知識。
三民高中旁的金獅湖每年都是學校舉辦湖畔萬步走活動的地方,校園的廣闊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空間。然而,儘管環境豐富,學生對於生物的認識卻僅限於基本常見的物種。台灣的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但很多都只是匆匆一瞥,甚至許多正在消逝的物種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透過查閱資料並整理出物種的瀕危等級,學生不僅能意識到這些物種的存在,還能透過設計圖案展現它們的比例變化,讓學生意識到瀕危物種的滅絕危機,還能深入挖掘物種多樣性的魅力。通過手繪表現獨特的個人風格,最終再以單色描繪出物種比例美感,這樣的課程設計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激勵他們對自然界的保護與關注。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觀察並意識到自然環境中的物種變化。
- 學生能善用網路資源,蒐集並整理相關資料。
- 學生能理解比例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運。
- 學生能設計具有比例美感與物種特色的圖案。
教師課後省思
- 色彩應用與課程延伸
原先課程規劃學生根據物種的色票選擇線條顏色,但受限於課程時間與重點聚焦於比例與構成,最終以代針筆創作。雖然提供了 10 種不同顏色的代針筆,但若能進一步安排作品後製步驟,讓學生透過數位工具或其他技法為線條選擇符合物種特徵的色彩,不僅能增加色彩應用能力,也能讓學生對色彩選擇與搭配有更進一步的理解,為未來課程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 提升作品資訊完整度
由於課程時間有限,作品的呈現仍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如果能在作品下方補充物種名稱與瀕危等級,將能更清楚地傳達物種資訊,達到觀者對物種特徵與保育概念的理解,使作品不僅具美感,更兼具教育意義。
-
01認識校園生態
學生以拍照或手繪的方式,紀錄三民高中校園中的動植物。過程中不僅讓他們更加瞭解學校的生態環境,也引導他們去觀察那些平日裡可能被忽略的動植物。
-
02蒐集、分類與整理物種
● 教師介紹《IUCN 紅色名錄》物種瀕危等級分成9種,其中聚焦以下7種作為今日課程主題:
1. 絕滅(EX, Extinct)
2. 野外絕滅(EW, Extinct in the Wild)
3. 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4. 瀕危(EN, Endangered)
5. 易危(VU, Vulnerable)
6. 近危(NT, Near Threatened)
7. 無危(LC, Least Concern)
●學生選擇一種物種作為主題(例:鳥類、蝴蝶等),開始蒐集資料整理脈絡,並利用色票網站找出物種的色票。 -
03認識比例的變化
● 介紹比例中的黃金幾何與費波那契數列,從探索自然界的數字之美到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及藝術設計中的巧妙運用。
● 利用方格紙的格線輔助,進行比例變化的練習,探索數字與美的關係。 -
04比例與主題的搭配
● 介紹藝術家用運比例變化與生物主題在作品上的表現。
1. 艾雪《Smaller and Smaller》
2. 萬向欣《Under 1.0》瀕危動物與視力檢測表融為一體的概念傳達絕種危機。
● 介紹不同風格樣式的圖案特色。 -
05圖案的比例與形變
● 學生根據所蒐集的物種瀕危等級,進行比例分配,並思考主題圖案的畫面規劃。
● 教師解釋如何將具體的動植物轉換成圖案,並強調在設計過程中簡化、形變以及視覺統一的美感。 -
06圖案的輪廓與色彩
● 學生繼續進行圖案設計的工作,並使用代針筆,以單色勾勒出圖案的輪廓。
● 根據物種的色票去選擇底色的紙張與線條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