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校園“彩”集計畫-校園色彩及空間改造提案

核心概念
  • 色彩的多樣性
  • 色彩聯想的方式
  • 色彩搭配的組合方法
美感知能
  • 色彩的意象
  • 色彩的辨識
  • 色彩的多樣性

課程概說

學校為學生學習時最直接接觸的環境,本課程以校園為出發點,從校園探索色彩,讓學生在習以為常的生活環境中發現色彩的多樣性,並利用校園本身建築的配置圖學習空間及構成的概念,最後結合色彩與構成完成一概念式練習活動,使學生能發現生活中的色彩與構成,課程著重在使學生察覺色彩,能夠產生描述、想像、辨識,輔以對構成的基本認識,期望學生將色彩重新定義後與個人生命經驗結合,完成用色彩表達感受的改造練習。

美感預期成果

期望學生在經過引導後能了解色彩的多樣性,對色彩能有更多描述與想像,且能將色彩融入個人生命經驗,重新定義色彩對個人的感受,並透過實作活動學習配色方法,進而察覺、體會生活中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在沒有調色經驗的基礎下,不熟悉混色方法,需要先上過色彩學相關內容再來執行本課程會更理想。因此在課程中還是有示範調色方法及顏料色彩比例控制等。由於是初階課程,大部分著重在學生體驗色彩,但如果能稍微將體驗到的感受作應用可以加深學生印象,因此在後半部嘗試使學生重新設計平面圖,並非設計和原比例尺相同之平面圖,而是重新更改平面圖之色彩與建築大小的排列,讓學生能夠思考色彩融入在複雜的畫面中和諧性的重要,而非學會調色後隨意調出二、三次色後就任意搭配。

本次計畫著重在學生操作時能自我察覺到美感,因此課程體驗中的活動設計極為重要,並且需搭配教師在每堂課結尾時的結語,評估學生是否有體會活動設計的目的,否則容易淪為空泛的操作課,而在活動過後無法成長。這次的活動設計在三、四堂調色課部分,我認為與生活連結不夠明顯,因此在下次上課時可以設定好更明確的情境(ex: 為自己的教室粉刷顏色該如何搭配)等較具體的提問,學生才能確實去思考調色結果對生活的影響。

課程規劃
  • 01
    校園色票採集

    指定色系讓學生蒐集校園中物體對應的顏色,以手機拍照記錄每色至少3種以上。

  • 02
    校園色彩分析

    學生將手機拍好的照片印出,小組發表觀察結果與採集到的色樣,將全班蒐集結果依同色系分類展示呈現,進行討論,使學生了解色彩的豐富性與細微的差異。

  • 03
    色域的聯想

    為增加學生對色彩感知程度,教師以氣候情境、心情詞彙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在不同時間下相同物件的色彩,並設定好與校景有關的名詞,如”花圃”、”教室的牆壁”、”布告欄”、”課桌椅”、”磨石子地板”等,以抽籤方式抽出一組情境詞彙與一組校景詞彙,完成每組不同主題的配對調色任務,讓學生產生色彩聯想,將原本蒐集到的色樣重新調色成抽籤的結果。

  • 04
    校園空間探索

    從各校園平面圖討論空間構成,比較不同學校的平面圖,了解空間構成差異與學校環境特質,以校園配置圖討論校內建築物的大小、分布,所形成的平面視覺關係。

  • 05
    繪製彩色校園平面圖

    延續前幾堂色彩課的引導,讓學生將重新配置過的校園平面圖進行配色,依據其對色彩意象的了解與認識,為不同建築進行上色並賦予該色彩特定意義,彩繪作品於磅數較高的奶瓶紙上繪製,可嘗試運用多元彩繪媒材上色。最後須完成一幅依據個人設計理念重新配色及佈局過的校園平面圖。

  • 06
    成果發表與分享

    學生上台報告人配色想法,並由全班票選方式選出最好的三件,予以獎勵。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