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質感」為主題,小至器物、服裝,大至建築、大自然,質感都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然而我們卻很少主動覺察生活中的各種質感,故透過本課程,先讓學生進行質感大探索,開啟五官對周遭環境的感知,試著用五感仔細傾聽質感,並從生活器皿的觀察,思考時代、文化、地域、材料與技術等對質感的影響,理解符合「需求」質感的重要性,接著聚焦到紙張的質感,讓學生從最熟悉的紙張著手,分析各式紙張的材質、紋理、厚薄等,發現不同紙張的特性與其功能的關聯。最後透過手抄紙製作,將原始紙張經破壞後重製,接著再加入異材質讓原手抄紙產生不同質感,讓學生在手抄紙的過程當中勇敢嘗試,從中體會質感的變化並發現質感與自身的經驗連結。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質感構面課程,讓學生開啟五官的感知,試著讓學生以五感更細膩的感受「質感」要說的話,也藉著生活器皿與紙張質感的分析,理解質感的功能並掌握質感的詞語表達,另外,希望藉由手抄紙單元讓學生觀察質感破壞重建以及加入異材質後的變化,從中發現質感與自身的經驗連結,本課程除了讓學生學到手抄紙的方法外,期望學生能試著更用心的體會需要「被發現」的美好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1.參考旭光高中黃培茹老師的教學建議,讓學生先以「五感練習」刺激學生思考質感描述的詞彙,讓學生在課程的實行過程更加有感。
2.從生活中的器物切入探討質感學生較能感受質感的差異,透過分組討論,讓學生慢慢理出不同質感的材質特色與功能。
3.一節課的時間要打碎紙張、手抄紙實作還有最後收拾有點趕,故有先幫大部分組別把紙張事先打碎以節省時間。
4.學生對於網路搜尋與文書處理的能力待加強,在最後的手抄紙聯想階段,學生不太懂得如何搜尋圖片、存圖片與寄發email。
5.在最後單元中紙張的裁切看似簡單,但對學生來說卻需要給予較多協助。
-
01探索質感
透過五官認識質感,感受質感的冷熱、軟硬與粗細,以分組方式進行質感箱小遊戲,讓學生矇眼,透過最直接的觸覺仔細感受質感並嘗試練習說出敘述質感的語彙,讓該組同學們猜測物品,藉此帶出學生對質感的基本概念。
-
02時代、材料技法與質感的關係
隨著時代轉變,材料日漸多元,技法更為精進,質感的表現也會有所不同,讓學生針對不同材質器皿(以碗為例:鐵碗、瓷碗、木碗、塑膠碗….等)的比較、觀察,分析不同質感的優缺點,質感或材料的選擇需符合功能與需求外,隨著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兼顧美觀也非常重要。
-
03「紙」感分析
將質感分析聚焦於紙張,透過數種紙張的比較,分析各式紙張的質感與功能,接著引導學生觀察手工紙與機器製紙的差別,帶進手抄紙單元。
-
04「紙」感變個身
分組進行手抄紙活動,各組決定其手抄紙原料(報紙、廣告紙、美術紙、紙箱…等)進行手抄紙製作,觀察紀錄原紙張經過破壞後重造的變化。
-
05激盪新「紙」感
紙張經破壞重造後與原紙張質感已有所不同,將各組搜集的異材質(樹葉、花瓣、果皮…等纖維)加入原紙漿,進行第二次的抄紙,紙張質感會因異材質的加入而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或效果,最後回顧「原紙張」、「破壞重造」及「異材質加入」的三張紙,觀察紙張質感的前後變化與相互關係,進行質感聯想。
-
06「紙」感說故事
將抄出來的兩種紙與聯想的圖片排列比較,質感經過不同的處理後產生不同的質感與溫度,最後進行裁切排列,與同學們一同分享作品質感的變化歷程、相互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