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文字構成水果盤

核心概念
  • 圖像解讀、詮釋:從閱讀安妮新聞的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支菸斗」的圖文對照,理解圖文表達與現實本質之間所隱藏的主觀涵義;而後練習以簡要文字闡述「電影俱樂部」圖表中的表情符號與劇情相關的關鍵內容。圖像詮釋:運用手機的表情符號(或繪製於學習單)表現喜歡的一部電影,藉此練習以圖像詮釋心中所想;再由閱讀「名畫型錄」、「你看見了什麼」篇章,為之設計新的標題,以抒發內心感受或觀察所得,並應用於後續的「文字構成水果盤」。
  • 線性分割:將中文文字的筆畫造型、間架結構視為實體時,其中的空白便為虛無空間,虛實之間均衡分布,與構成的主從關係、線性分割有異曲同工之妙。
  • 質感整合:選擇適當的水果與盤面(磐石、木盤、白瓷、金漆、葉面…等)進行質感的設計搭配,透過切塊、灑粉使食材與盤面的色彩調和,並增添平面構成的層次,再搭配餐墊、花瓶進行整體用餐氛圍的配置。
美感知能
  • 數字解構:以九宮格、輻射對稱、創意圖像等階段練習,將數字拆解後重組,排列組合反覆、輻射對稱等美的形式原理,及線條接合的各式可能性,打破習以為常看待數字的方式,及背景與線條黑白相間的造型關係。
  • 動靜構成:透過操作剪裁黑色紙塊,練習靜態構成(秩序、壓力)、動態構成(遞增、波動、螺旋、分歧),嘗試以紙塊連結文字方塊,並結合閱讀安妮新聞的「名畫型錄」、「你看見了什麼?」等篇章,重新賦予畫作或照片四至六字之標題,使塊面的壓力、律動感,與觀察標題的內在意涵整合
  • 文字簡化:將文字線條簡化,使其具有規則的構成線條或點狀,更有利於後續的水果塊面切割,如:用「橫」取代筆畫「點」、把「日」部首變成兩個同心圓、橫筆畫用一個豎筆畫取代、省略「口」部首的一邊、圓點或圓圈代替筆畫「點」、把八或人部首設計成向上的箭頭、單人旁簡化成橫折、四點水中的後三點連起來。

課程概說

透過文字設計結合幾何形構成練習,將文字圖像化轉化為食材的塊體,經由色彩的調和關係、質感的盤面素材應用於果盤的構成。
文字觀察階段,由自然、動物、人體等象形文字的辨識搶答,理解前人由圖像轉化至抽象文字線條的過程;觀察結合文字的設計產品案例,感受文字應用於生活設計之創意理念。
文字設計階段,先由數字設計—九宮格、輻射對稱、創意圖像等階段練習,將數字拆解後重組,排列組合反覆、輻射對稱等美的形式原理,及線條銜接的各式可能性。
而後透過操作黑色紙塊,練習靜態構成(秩序、壓力)、動態構成(遞增、波動、螺旋、分歧),結合閱讀安妮新聞的「名畫型錄」、「你看見了什麼?」篇章,設計簡易標題,以抒發內心感受或觀察所得,並應用於後續的「文字構成水果盤」。
構成水果階段,初步探索適合標題的水果質感、線條特性,選擇適當的水果與盤面(磐石、木盤、白瓷、亮銀、葉面…等)進行質感的設計搭配,透過切果、灑粉使食材與盤面的色彩調和,小組進行結合動靜態構成、文字簡化後,再搭配餐墊、花瓶進行整體用餐氛圍的配置,完成以實體線條或虛無空間轉化塊體設計的文字果盤。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觀察文字與生活相關產品設計的構成案例,並理解設計的意涵及文字應用於生活設計之創意理念。
  2. 能操作數字拆解、黑白紙塊,感受構成物件的文字架構、空間佈局、線條接合的各式可能性。
  3. 能應用實體線條、虛無空間的線條虛實特性,連結構成的主從關係、線性分割之美,進而將文字透過食材轉化為欲表達的意念。

教師課後省思

(一)文字起源生活觀察
1.由象形文字的辨識活動,普遍反應熱烈,且能與國文課堂經驗產生連結,日後預計以安妮新聞的「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進行圖像觀察及東西方文字起源的比較。
2.比較「無」字的書體特性並觀察「讀衣」服裝的線條、剪裁樣式與書體的差異,對書體線條的應用頗有助益,日後預計規劃延伸課程設計:選取代表自己的一個字,結合書體,應用在服裝造型設計。

(二)數字解—九宮格射對稱
1.將數字裁切後,以「造型」的角度來觀察線條與空間的關係,可於日後延伸課程設計:圖地反轉。
2.將數字的背景換成黑底進行輻射對稱的排列,並嘗試線條銜接的各式可能性,日後可由「構造」的角度來引導觀察與切割。(2021年再次執行時,學生便藉此找到更多串接的方式,令人驚豔,參見兩個年度的成果作品)

(三)安妮新聞
透過安妮新聞的閱讀活動,發現它很適合用於自主學習、資料蒐集的階段任務,學生不但藉此打開了更寬廣的生活視野(「你看見了什麼」),也能經由作品的賞析,進一步探索內在心靈的感知,與人際關係之間(親子、人生議題)難以言說的幽微部分。
1.擴展生活視野:在攝影篇章「你看見了什麼」中,對圖1、3、4、5、6特別有感,所下標題:「暗無天日」、「孤單監獄」、「悲傷演唱會」、「苦中作樂」、「口罩末日」。
2.探索內在心靈:在藝術篇章「名畫型錄」中,對圖7《宮女》、10《黑方塊》、12《破碎的圓柱》特別有感,所下標題:「關愛的束縛」、「身分枷鎖」、「囚禁深淵」、「女權的埋歿」,對親子間的壓力關係、抽象空間的聯想、女性角色的認知,透過藝術創作讓心靈解放並有所覺醒。
3.溝通人際互動:在藝術篇章「名畫型錄」中,對圖4《清明上河圖》、8《神奈川衝浪裏》、9《亞維儂少女》特別有感,所下標題:「人聲鼎沸」、「渺小如蟻」、「人定勝天」、「分割現實」,從人與巨浪對抗的角度,產生樂天知命的思維,對生活的不得已現實面亦有更深的體悟。

(四)靜態構成—壓力動態構成—玩樂
由秩序的範例中,透過提問發現「間距一致」可形成秩序的規律感;由壓力的範例中,經由觀察與比較整理出形成壓力的特點有:1.大小對比、2.不平穩的狀態、3.針鋒相對
經由觀察與比較整理出形成動態的特點有:1.由大漸小、2.曲線起伏、3.跳躍背離
2021年再次執行時,調整為強調壓力中需帶有秩序的規律,融入對稱、反覆之美,整合秩序、壓力兩者的特點後,進行的創意設計更是突破了原本的框架。

(五)文字設計
簡化文字設計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以圓代點、以圓代框、連結橫畫、省略單邊、斜轉橫折、點連為一等技巧,將繁複的線條轉化為塊面造型。但仍有多數學生習慣保留原有的文字線條,日後預計以「數字解構」的方式引導拆解文字,使簡化的形式回歸到點線面的基本組合,讓線條的簡略產生空間上的形變。

(六)擺盤設計
小組選出欲採用的主標題後,討論與構成形式的關係,由字的特性、水果材質進行象徵意義、色調感受的聯想,再由色系、質感的適切性進行整體調和感的規劃。在學習單設計階段看似不錯,實際切割時,就產生許多狀況,如:用湯匙挖取、用手撕塊,原本應有的直線刀工崩解為不規則的凌亂果肉,也許還需要多向家政老師請益刀法和切割形式的結合,或與家政合作銜接前後課程的順序。

 

課程規劃
  • 01
    生活觀察

    觀察文字應用於設計產品的構成案例,如:「讀衣」服裝跨界設計,並理解其設計意涵。 由自然、動物、人體等象形文字的辨識搶答,理解前人由生活景像轉化至抽象文字線條的過程。

  • 02
    數字解構—九宮格

    以九宮格橫三直三的排列方式,將數字剪裁後重組,找到新的造型之可能性,並透過排列組合感受反覆之美。

  • 03
    數字解構—輻射對稱

    以輻射對稱由內往外放射的形式,將數字搭配背景的黑底,進行剪裁後重組,並嘗試線條銜接的各式可能性。

  • 04
    安妮新聞—圖像解讀

    從閱讀安妮新聞的馬格利特「這不是一支菸斗」的圖文對照,理解圖文表達與現實本質之間所隱藏的主觀涵義;而後練習以簡要文字闡述「電影俱樂部」圖表中的表情符號與劇情相關的關鍵內容。

  • 05
    安妮新聞—圖像詮釋

    運用手機的表情符號(或繪製於學習單)表現喜歡的一部電影,藉此練習以圖像詮釋心中所想;再由閱讀「名畫型錄」、「你看見了什麼」篇章,為之設計新的標題,以抒發內心感受或觀察所得。

  • 06
    靜態構成

    透過操作剪裁黑色紙塊,練習靜態構成(秩序、壓力),經由觀察範例及繪製,分析塊面之間秩序、壓力的產生由何而來,再自由創作表達結合秩序、壓力的構成形式。

  • 07
    動態構成

    透過操作剪裁黑色紙塊,練習動態構成(遞增、波動、螺旋、分歧),經由觀察範例及繪製,分析塊面之間動態的產生由何而來,再自由創作表達動態的構成形式。

  • 08
    文字簡化

    由閱讀安妮新聞所得之標題,將文字線條簡化設計,使其具有規則的構成線條或點狀,更有利於後續的水果塊面切割。

  • 09
    擺盤設計

    小組討論主標題與構成的動靜形態關係,再由字的特性、水果材質進行思考及工作分配。

  • 10
    質感整合

    考量立體構成空間、不同材質的盤面需求,選擇適當的水果質感進行設計,並搭配餐墊、花瓶進行整體氛圍配置。

徐韻琴
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