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羅丹
在藝術創作中,如何配置色彩總是讓人十分苦惱,要學習配色不如從「觀察」開始,藉由校園色彩探查,利用色票找出環境中的色彩,並對色彩進行分析與討論,找出讓視覺舒服的色彩配置、具有美感的色彩規劃。
運用校園探查的色彩知識,初步應用和諧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做不同色彩比例的實驗,進階轉化為創作「手織掛飾」的美感經驗,用課程引發孩子對生活環境有感,思考色彩的多元性,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敏銳度與感受性。
美感預期成果
- 能對覺察出生活中的配色,展開美感知覺的探尋,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受。
- 能理解色彩的相互關係,讓物件色彩與周遭環境能和諧共存。
- 能巧妙應用色彩比例關係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
- 將色彩知識於生活情境中靈活運用。
- 能於課程中相互討論、互相學習、內化自省與表達內心所感。
- 將課程體驗與日常產生連結,提升自我生活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 學生到校園中找美麗的地方在用色票確認色號時,喜歡用色票對平板上的照片,不去對現場景物,要在一旁提醒他們。
- 原本想讓學生分析照片中的色彩與造型,把「造型元素」也運用進織布畫面,但因為還不了解織布原理,所以畫出來的畫面會有做不出來的問題。最後重新安排課程,放棄造型的部分只考慮顏色即可,但部分學生做到最後已經知道織布的製作原理,有把照片造型的部分帶入作品中。
- 織布畫面配色比例的明度配置,學生在製作時大多數按造自己的配色直覺,下次執行課程時僅需介紹 60、30、10 比例,不用畫明度色卡。
- 織布的立體表現技法,學生看範本問時老師再做一對一教學,學生會看同學的作品,然後做出更厲害的畫面效果。
- 織布技法較難理解,需要分組安排小幫手教學組員,製作時間比預期還要多堂課,但也可以藉由此機會讓學生體驗手工藝的耗時與細工樂趣。
-
01啟發有感
1.以世界各大城市及台灣為例,說明色彩的差異,用比較法探討台灣街道環境中「美」與「不美」的地方。 2.變電箱改造計畫案例分析,在感受都市酵母「融入性色彩」低調的美感後,發表對變電箱改造的民眾參與度之看法、色票的用途、台灣城市給人的色彩印象後,填寫於學習單上。 3.討論並回答學習單提問。
-
02校園色彩大發現
1.學生分組使用色票或相機記錄校園中色彩使用最美和最醜的角落(相同的色調和衝突的色調)各一張。 2.進行色彩分析與組員討論畫面中的色彩配置和配色比例,是否和諧?美嗎?為何美?如果不美,提出如何與空間達成和諧感。
-
03環境色彩之美感體驗
1.依上一堂課(最美角落)所分析的色彩結果,進行配色練習,比對照片如實反映「真實色彩」 計畫性地描繪,完成毛線色票備用。 2.從地域與文化切入,探討文化對織品色彩的影響與應用。(台灣原住民文化與非洲文化為例)
-
04分析配色比例
1.介紹感受不同的配色比例有不同的視覺感受。 2.從線材中找出色票色彩,進行物件色彩設計(手織掛飾),強調以色彩與比例的配置,來呈現視覺效果,不使用具象圖像。試著做出可以和環境達成和諧感的作品,並說出對色彩的感知和想法。
-
05配色高手
1.織法技巧教學。 2.進階立體表現教學。
-
06色彩驗證—織物與空間的對話
1.運用上一堂課完成的作品與自己之前所選擇的最美角落進行擺放拍攝。 2.學生學習成效檢視:(1) 織物色彩與環境是否協調?(2) 色彩比例配置是否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