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組構-我的手機座
本課程建構學生「構造」為主、「結構」為輔的基本概念,課程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版、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乘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規準。
憩‧位 校園傢俱擬作
「構」 是 在討論部件間的接合方式, 本課程主軸為「構造接合到立體美感 任務 」 先思考休憩設計物 適合放置的校園空間,再依照休憩動作來思考校園傢俱的類型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物品是如何透過折疊與接合 產生功能性 再利用包覆性或支撐性的方式及紙與紙吸管、束口鐵絲、迴紋針、螺絲及螺絲帽等材料的KIT實驗以安全為首使學生觀察到部件會在接合中由點、線進入到面的延伸及支點與軸心的運用將使材料能進行組合、 拼接、串連、垂吊、曲折、旋緊…等 接合型態更可以觀察到材料間因串連所形成的垂墜感、因並列而形成包覆性、因螺絲具備能固定的特質,進而形成穩固且合於美感的校園傢俱立體結構 。
當瓦楞紙不再是廢品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紙構
透過常見的紙材,讓學生動手操作,拆解再組合,由簡單的紙盒包裝拆解,去發現構造的各種方式,再動手做的過程中,仿作讓孩子能了解各式結合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功能性、美觀、設計皆切合就是一中美感的傳達。
構成好好玩
從生活中常見的構成著手,引導學生進行構成的初步探究。藉由探訪校園各角落的物件構成,使學生思考何謂合宜的構成方式,強化學生對構成之美的感受。接著運用構成KIT的自由布局與幾何限制兩種方式使學生練習排列物件與安排畫面的方式。最後藉著操作生活中的物件-聯絡簿的版面安排,讓學生實際思考訊息與構成的關係並做出合宜的配置與排列,進而理解不同的構成方式會傳達出不同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