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引導,讓學生思考紙卡如何站立,並能和其他紙卡依序的構成組合,創造有秩序與美感、亦能承載重量的結構。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分組設計建築柱式結構,從搜集資料、設計討論、實際操作、分享反思,完成設計與測試柱式受重能力差異。
先讓學生透過察覺椅子物體造形比例尺寸,發現具有支撐力量的結構關鍵,藉由拆解體驗構造之間的必要性條件,進而利用比例、結構與構造,增進學生對生活物件的美感品味提升。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對抗地心引力、一張紙的站立、立體結構到建築物等)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
以「結構」為教學核心,透過木偶人偶模型托起空氣鳳梨的方式,觀察「支撐力」的多元表現。運用可塑性高的鋁線,嘗試以捲、繞、纏、勾、掛等方式,探索可支撐空氣鳳梨的結構。
運用生活中的現成物切入,結合色彩和結構的概念進行生活對象物的分析,練習生活物件的造形與受力功能間的關係。
讓學生欣賞正利木器的影片,並了解卡榫的概念,利用不同的遊具讓學生做結構的嘗試。
學習運用紙卡及麻繩綑綁木條,建構基地設計,完成能載重且具備美感的結構體。
解構窗花圖案後,創造具有結構支撐力量的窗花圖案,發現窗花結構虛實的美感。
透過剪紙藝術認識各國不同風格的剪紙文化。了解剪紙的紙型結構變化,並設計屬於自己的特色窗花剪紙。
嘗試利用紙板組構「帶」與「袋」的關係,並比較糕點、玻璃瓶及手搖杯對於「帶」與「袋」的設計差異,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生活的關聯,並期待美感素養對於職人的養成有所助益。
透過紙材質的設計實作,學生理解到「結構」與「構造」關鍵要素之內涵與美感。
透過通用、無障礙、防呆、仿生與五感設計,使用設計思考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結構、構造的概念,透過具有厚度的紙板創造出紙椅模型。
學生運用適當的結構設計能讓平面的紙張產⽣空間與支撐性等質性上的改變,來乘載重物。
由外在視覺形式美感的初階能力養成,基本設計課程運用設計思考及博物學探究策略,學習者探索與家族的情感連結,經由生命故事脈絡,以紙本書為媒介,連結情感與美感。
讓學生發現結構中力的作用與美感的關係,以分組的互助學習模式,從視覺上的體驗觀察,讓學生能先了解「結構在生活上的應用」,並讓學生操作一種與力有關的美感工具。
本課程主要以生活中的結構美感設計作為本體思考,透過美感試驗活動的體驗學習,認識生活中結構的實用性、與所傳達出力的乘載與秩序的結構美感。
透過石膏紗布此種容易複製特殊造型的媒材特性,帶領學生一窺曲面建築的有趣及奧秘。期盼透過課程讓學生體驗建築之美,並在挑戰中了解力的傳遞作用。
成品探討讓物件中可動的關鍵來自於「構造」方式,利用單層或多層的紙張疊合,在適當處裝置「小零件」,讓紙板產生各式不同的可能性,進而產生「翻翻轉轉-創意流轉新天地」立體轉動的樂趣。
藉由觀察生活事物,發現生活物件的結構之美,進而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傳藝燈籠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傳統工藝與現代美感並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