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燭起結構

核心概念
  • 課程中能讓學生有立體造形觀念,空間概念,認識雕塑造形。1.第一堂課所要挑戰的是『懸 吊』類的結構,水果『籃』的結構概念與例如桌面型的電腦螢幕架,其結構邏輯其實不相同。 2.第二堂課從生活周遭尋找線性的結構案例並加入結構類型的討論(如第三堂課所提及的幾種模式:平放向上支撐、向下懸吊、卡接(例如童軍椅)等等)。

課程概述

結構是形體中用以傳遞力量和維持穩定的構成。
第一節以鐵絲纏繞,做成網狀結構並思考此結構能支撐水果嗎? 這些鐵線的組合會很雜亂嗎?如何使其有秩序或趣味的結構美感?第二節欣賞圖片認識自然界有哪一些結構? 如何做出一個具穩定的結構?第三節如何配置結構造型的比例? 如何設計可放置燭臺之空間?第四節怎麼樣做出具高度安全性不搖晃的燭臺? 燭臺如何能拿取且穩定放置? 第五節粗細鉛線的運用與利用綑綁解決變形問題?好的結構作品如何保有穩定與美感?第六節具有美感的作品的比例差異在哪?生活中有那些讓你覺得具有美感結構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對結構能有認知,且能於日常生活中器物的平衡美感的選擇與運用。

教師課後省思

目前課程安排在第三堂之後顯得有點鬆散,建議可以多加一到二堂如第一堂課的小組腦力激盪,挑戰另外幾種線性的結構可能(例如第一堂嘗試過懸吊結構,可以增加一到二堂來嘗試支撐結構等等),因而可在正式開始製作燭台前,增廣學生更多的結構操作可能。

最後兩堂課再專注作為實作課程及期末作品討論應該即可。

課程規劃
  • 01
    認識結構(小球離開地球表面)

    思考重力與結構的關係,兩人一組以銅線編織的方式去試做一個能承重的水果籃,學習挑戰任務是能讓水果能夠離開桌面,並觀察未承重時的造型與承重後造形的改變,思考重力改變了結構間的關係。

  • 02
    燭起結構

    初步認識結構生活結構如蜘蛛絲、葉脈、樹枝、雨傘、椅子、建築等例子,發現能抵抗地心引力與力量的結構,小組進行結構類型的討論,並以鐵線與吸管練習一個小的結構熟悉材料,結構挑戰任務----燭臺設計,作品須作例設定,讓結構中比例的趣味開始出現在各組作品。

  • 03
    內結構挑戰

    從手作中認識工具與材料的使用,嘗試做出一個能承 重的燭臺,小組腦力激盪,挑戰另外幾種線性的結 構可能,並思考在燭臺造形與比例配置,燭臺穩定不會滑落,置放方法如:平放、懸吊、卡住。嘗試讓形與重力取得平衡。

  • 04
    結構製做(練習)

    嘗試立體結構的配置,串接鐵線與吸管,並於穩定的燭台外在加入外形與結構穩定性,善用比例讓作品具有輕盈感,在功能上須考慮造形與取用的順暢性的關係。

  • 05
    結構挑戰(正式實作)

    自我挑戰與修正,工具的使用與吸管材料收尾皆是作品完整的細節,思考加強穩定性的可能,嘗試解決重力導致變形、搖晃、傾斜等結構問題,放置時的拿取與造形關係與適切性。

張瓊文
桃園市立內壢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桃園市立內壢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