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經常在步道下談天、休憩。單元活動設計將引導學生採集步道下的元素,包含聲音、陽光、風、落葉,讓學生在設計思考中能保有自然元素的思維,以網織結繩和竹架支撐作為創作材料,設計綠林步道下的秘密基地。
從東女前日式建築群參訪對舊建築歷史梳理、日常家具等生活物件之觀察,了解結構力學與美感關係。透過美國建築師BRYAN BERG 撲克牌建築作品介紹,進行卡卡疊實驗,堅守不能黏貼原則,挑戰疊高任務,並進行結構物件之乘載測試。而後介紹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概念與內涵,透過實作在校園角落設計一件符合場域且具美感之公共藝術模型。
從容器本身的結構、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與搭配,引導同學觀察與區辨生活器皿,並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使用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適合的器物。
延伸勝利星村探索的元素,著眼於立體創作,呈現當地生活環境和文化創生的理解。
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結構的基礎概念,運用穩定、均衡的結構設計,創造出立體造型紙燈飾。
用義大利麵作為線及紙卡作為面的概念了解力學,思索椅子在不同時空所呈現結構。
同學透過A4紙乘載器的製作了解結構課程,體驗力量延展,試著設計出相對應的水果乘載器。
透過手抄紙及押花的準備過程;留下對校園美感記憶。將手工紙素材製成手作卡片。
透過構造及結構分析,試著將學校環境與LED感應模組面板結合,進行校園立體書創作。
從觀察自然的結構觸發聯想,進而運用到生活中的置物網架(植物水苔球)的設計。
運用設計思考觀察生活周遭找到問題、以混凝土產品實踐問題解決。
從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第 14 項目標是「保育海洋生態」和 SDGs 目標 3 是「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們將國中生活日常與 SDGs14 和 SDGs 3 的連結。
透過綠色植栽導入學校課堂日常之中,減輕國中生壓力,增加讀書效率,進而提升自信心,勇於接受對未來的挑戰。
運用立體模型手法,並結合數位工具,將藝術創作融合校園景物,透過各組發表提案,讓師生參與票選,觸發更多教職員生感受校園獨樹一格的美感,也期許學生的美感提案有機會能真實實現在校園中,讓美感成為日常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