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拓印的質感紋理發現其特質,並引發相關的質感聯想。結合圖像文字與動靜構成的塊面,製作藍晒遮罩並印於袋子上,藉此感受質感整合構成框架之美。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課程介紹臺東在地原住民族傳統社會制度、民族特質與樹皮衣文化認識,帶領探尋摸索重新製作『樹皮衣』的方法。並透過利用樹皮的特性研發出各式文創商品,提升樹皮的使用與價值。
經由筆記本的製作,從封面裝飾、封面紙、內頁紙、線材等多種不同質感的選擇,了解質感的搭配。
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 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 
增加杯套「止滑、 耐溫度變化」等功能性,請學生思索如何利用杯套的質感來解決問題。提倡環保概念選擇合宜的布料,由改變材料的基底特性,講究材料的處理方式,探索多元的表現。
 運用美感教育啟發學生對於生活中的美感進行審視,並透過「蒔繪」實作課程來呈現具有美感的漆藝作品。
透過漆藝美學的探討,拉近學生對家鄉美學技藝產生共鳴並發現漆藝在生活中的美感以及美學呈現
課程設計以台東在地原住民卑南、阿美及達悟族傳統服飾色彩為主,結合南島文化作美感形式比較。讓學生運用原住民文化,結合當地文化色彩,設計製作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