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質感碇中
透過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質感體驗課程,使學生能覺知到質感能影響每個日常細節,留心與校園環境中的質感之美,強化學生對校園的情感連結,嘗試思考質感所乘載的感覺意識及質感機能,與同學討論後針對課桌椅汰換計畫著手提案,製作簡易概念圖及模型,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留心美感經營並有執行能力。
美找茶
美感部分是討論質感構面,藉由各種茶葉的觀察、沖泡及品茗認識質感,以器引茶的概念讓學生細微區辨不同質感所帶來的感受、對質感與功能的關係有意識,理解質感的象徵,進而能選擇符應各茶種特性的紙材做後續利用。學期後段美術相關的課程亦包含茶的包裝設計以及期末茶品牌發表會的呈現。
鞋底乾坤-軟硬凹凸的玄機
讓學生透過觸覺的分組活動,初步了解質感.再透過同色質感卡的的任務設計,開啟尋找同色質感的學習歷程,後透過分組分類的討論,形成質感象限的初步了解.接下來透過象限延伸去做生活中鞋底紋路的質感觀察,嘗試做質感與功能的體驗,了解功能需求與質感的關係,並了解環境環境中影響質感的因素。
好食在質感
從生活中發現自然造物與人為「用品」皆由不同質感所組成,透過五覺認識質感層次。認識同物品不同質感的樣態;「質感」是指物體材質所呈現在色彩、光澤、紋理、粗細、厚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特性的綜合表現。
好感面子盒
引導學生從自身周遭出發,透過校園及居家環境美好記憶質感的踏查,開始觀察發現環境中出現的各種質感,並覺察自然的質感變化及人工質感的使用,利用視覺和觸覺記憶生活環境中的質感,體驗並思考不同質感帶來的視覺與心理感受,進而理解記憶質感、真實質感及擬真質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紙想告訴你
美感不單是知識,也不是生活教條規範,美感應該要合用於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的秩序。所以,「美感教育」並非技術的學習,其來自生活體驗的累積,當學生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有所感知,就能夠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一連串歷程;我認為,「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更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教育。
種下美感
美感從在乎開始,透過一系列的質感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掘校園環境中的各種質感,透過觀察與探查製作質感拓印,並利用各種材質在免燒土上進行質感實驗,進而能嘗試思考並製作水泥盆栽,進行種下美感的活動,完成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多肉植物水泥盆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