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123方塊人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懂字.懂字~~來一趟字遊字在的旅程!
文字存在於溝通交流、知識傳播、訊息傳遞、美學設計及情感書展,我們的生活無一處不被文字縈繞!但當生活離不開科技產品時,人與人的連結往往被迫在快速及精準的要求下完成,手寫文字因而逐漸式微。生活中隨手可見的手寫字及廣告傳單,正能作為校園訊息傳遞及版面編排的借鏡,而廣告傳單正像是業主在傳字條給消費者!
認識身形大作戰
利用美感投影片和KIT和實作讓學生認識比例,並利用單色的紙膠帶和麥克筆在蛋殼上做粗、細等分割練習,接著人體比例探索、尋找合宜的衣物搭配作練習,就像電視『我的完美婚紗』中每個新娘都想有要隱藏的身體部位,如何根據限定的條件位身材做造型,讓每個人都顯得完美無瑕般,這是小組要傷腦筋的課題,了解服裝搭配中整體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之間存在的關係。
打造瓶狀吊缽美
先由平面比例分割開始,接續直向比例分割的觀察和紀錄,藉由操作中不斷調整,覺察物件本身比例分配關係的多種組合會產生不同樣貌,這其中也會產生影響比例配置的因素思考。最後,以打造懸掛式瓶狀吊缽美,從線繩選擇到考量牢固、美感、拉力、平衡,或用纏、繞、綁其它方式,體驗直向比例配置的美感呈現。期望學生能將經歷之比例感受落實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