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調色水當作認識色彩的媒介,使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發表認識色彩,進而提升對生活中色彩的察覺及感受能力。
焦點課程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觀察生活中的色彩,以學習單進行色彩分析及調色練習,並延伸色彩意含製作吊牌及瓶中水,提升對生活中色彩的覺察和感受力。
透過學生穿搭服飾的經驗探討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藉由配色的練習,引導學生思考美感存在於你我生活之中。
引導學生發現及觀察色彩在生活中的應用,分析感受這些色彩之間的不同,思考冷色系,暖色系、無彩度及衝突色的展現。
從教室校園中的色彩延伸到當地文化環境的色彩,培養學生對於色彩的敏銳性,結合當地的自然色與人文特色運用於生活中。
從梨山地區生活元素找尋美感,以日常的零食為開端,與在地文化結合,融入色彩與構成,以實作探討美感構面的關聯性。
透過每天會接觸的學校廁所,探討色彩比例並分析色彩配色對我們的情緒的影響,進而實踐色彩運用的更多可能性。
色彩,是美最基本的表現及最直接有感的元素,讓國一新生透過最基礎的元素去實驗、去感受不同色彩所帶來的差異。
透過色彩構面課程的進行,將書籍封面進行色彩分析,利用色彩搭配調和與衝突的色調,設計具色彩美感的書腰。
動腦和動手改造校園指示牌,思考指示牌的色彩配色,除了對色彩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讓適合的色彩進駐在各處室的指示牌內。
以美術教室為實際的空間案例,重新對空間的色彩提出規劃,試著調色練習並提出何者為美。
帶領學生進行色彩實驗,進而體驗改善美術教室外長廊空間色彩氛圍之效果。
課程藉由生活經驗中所接觸天然蔬果色彩經驗,引導學生觀察探索豐富的天然食彩
發現校園色彩調合及衝突配色,學生表達出色彩搭配及對個人的感受、運用討論分析色彩調合或衝突配色。
覺察生活中的色彩、能思考並運用色彩表達抽象概念 ,且能對色彩產生多元美感經驗。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
探索生活周遭更多的色彩搭配,增加對質感的追求,逐漸整合對色彩的搭配與選擇。
觀察並發現環境不美的原因,並且能藉由對環境色彩以及文化背景以及色彩屬性的了解,改善環境不美的問題。
透過實際校園設施色彩的改造行動,彩繪實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討色彩如何與周遭環境達成和諧感,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表達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