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教育

焦點課程
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藝術作品觀察臺灣景觀,了解城市演進與文化,並以地方元素創作人孔蓋藝術,提升美感與校園認同。
引導學生觀察並記錄自己或同學上外堂課時書籍、物品的攜帶方式及問題(觀察/發現),透過實驗記錄,思考「承載→牢固(易帶)→美感」的歷程,共同討論出方便攜帶、易於收納、合於美感的新包裝型態(運用、整合的歷程)—「助帶物」設計。
學生能夠理解,版面構成中,造型設計、文字資訊等架構層次的視覺美感
本課程希望將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結合STEAM跨域課程之進行,賦予廢棄物環保再生之美感,找到新生命!
由安妮新聞第10期中「基本情緒圖鑑」作為開端,並搭配文章與繪本《發光的樹》進行閱讀理解與創作。
校園色彩偵查隊
學生先從生活周遭蒐集主題色系的色彩相關物件素材,增加辨識色彩的敏銳度。學習色彩學與色彩心理學的基礎知識,藉由分析各大企業的色彩意象,了解色彩與心理屬性之關係,並使用日本色研PCCS色彩系統之「129a色票配色卡」為學習工具,以小組合作之教學模式,組成「中和校園偵色隊」,針對校園空間進行色彩蒐集採樣紀錄,並針對校園色彩意象進行實作探索研究。
色彩再發現
美感教育中談論的色彩教學,並非僅是色彩知識學理,而是如何『使用色彩』。色彩運用的地一步,先要觀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色彩,藉由經過剪貼完成的色票(71色)、觀察分析色彩、進行色彩選擇、配置與調整,單純記誦色彩學並不能全面地掌握色彩能力。
發現生活中的色彩
教師介紹色彩的各種屬性,認識衝突色、調和色、象徵與民族色彩,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之色彩,理解生活中合宜的色彩搭配與應用。因任教班皆為新生班級,課程接著從認識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利用色票採集、紀錄、分析校園的色彩,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美感角落及檢視校園待改善區域,並讓學生討論、選擇符合校園之「調和色」。
生活中的色彩
從校園裡發現色彩規劃,發現色彩的對視覺感受的重要性,並運用App對環境的掃描,觀察每天所處的環境色,並嘗試運用紙膠帶調創造出屬於五大洲隻色彩,感受國家色彩因文化、地理因素等所產生的差異性。
自然食色
在國內外有很多利用色彩來改造環境的案例,透過案例討論色彩計劃於環境中給人的感覺,環境改造的色彩是否一定都是彩度最高的色彩?大自然環境的變化給予我們很多色彩的選擇,環境色彩的選擇可以運用自然、人文來觀察擷取色彩。